《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撰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作者用意识流的写法将他内心的焦虑、空虚与迷茫描述得淋漓尽致。而且霍尔顿从学校到酒吧再到风月场所,所经历到的形态就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里面充斥了人性的浮躁与虚无。而霍尔顿作为一名青少年就无形地成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牺牲品,他被人性的冷漠所漠视,他被社会的残酷所扼杀。但霍尔顿也是叛逆的,他那颗青春的心始终还保留着自己的一丝梦想之光。他梦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站在悬崖边,不让那些玩耍的孩子跌入悬崖。拯救孩子于危难之间,这是霍尔顿内心的理想表白,同时也是作者整篇小说的精髓之所在。麦田守望者,是一种隐喻,是一种寄托,是他发出的内心最真实的呐喊:救救孩子、救救人性、救救社会。
青年人的桎梏——纵情娱乐与过度自由
当霍尔顿来到酒吧和风月场所,经历的就是欺骗、讹诈与漠视。这些人群沉迷于游戏、娱乐与酒宴之中,似乎没有一点精神方面的能量滋养。当时美国都市人群的奢靡生活让我们直面人性的灵魂深处:他们不再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沉溺于短期快感之中;不再做长期投资,沦为情绪的奴隶。我曾记得一句著名的箴言说:“如果说联结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思考,那么沟通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则是创新。”我想作者描述的这一类人群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警示,让我们有所反思、有所审慎、有所觉醒。生活有所更新的第一大阻碍就是思想的守旧与墨守成规。在我们迷茫无措的时候,需要打开心灵的窗户,看一看窗外不一样的世界。打开心扉,会让你看见不一样的风景;会让你的心灵有新的启发与幻想;会让你的视野更加开阔、远见更加辽远。
书中描述的人性之奢靡、迷茫给我带来反思与启发。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需要撇弃这种迷离的精神状态,需要寻求另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就是对于生活的热忱,对于信念的坚守,对于理想的笃定。怎样才能拥有这种精神?我想唯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无悔的坚持才能获得,汇聚成一句话就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首先我觉得是要有一种超越的梦想,因为只有梦想的力量才能让我们有所取舍、有所坚持。我们还要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与卓越的见地,不墨守成规,不做井底之蛙,而是以创意无极限,创造人生的无限可能。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种坚持不懈的恒心与毅力,就像新时代的楷模一样多少年风雨兼程,始终初心不改,依然砥砺奋进,用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试问我们的教会,是否在恪守死板的教条而没有给青年人创造可以参与侍奉的舞台呢?再问我们的牧者,是否能够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给年轻人一个可以承担教会事工责任的机会与平台呢?
生命深处一抹亮光——寻找心灵的旅程
在小说中,霍尔顿最想见的人就是妹妹菲苾。妹妹是自己的童年玩伴。在妹妹身上,他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情感:那是心灵最初的懵懂,那是童年追忆的美好,那是人性最纯粹的美丽。而霍尔顿心中的理想就是守望那些孩子——比他年龄更小,比他更脆弱的一群人。对更加弱小的孩子的一丝同情、怜悯与爱就是他人性至真情感的寄托。这就是人性善良的初衷之处,对孩子的守望就是自我向善的人性之本。也许只有儿童才是最没有心机、最没有偏见、最没有歧视的,也只有与孩子的相处,才可以让自我没有压力,才可以让灵魂找到一抹静谧、恬淡之处。
主人公霍尔顿的青少年人生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在我们教会,有无霍尔顿一样的青年人,他们有着与他一样的困惑与迷茫。我们应该告诉青年:人生要有所追求、有所作为,有所信念。我们需要帮助青年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与奋斗。我们需要在让青年具体的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成就感与尊严感。当一个人没有任何目标,只是沉溺于醉酒、游戏和娱乐中时,那么他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行尸走肉”。人生匆匆,岂可虚度?让我们以霍尔顿的迷茫为警醒的界限,远离社会靡靡之音,有理想目标,有信念追求,向着标杆人生而努力奔跑。
在霍尔顿的人生中,我们可以看见他在纷繁的社会正在挣扎、煎熬的灵魂;在他成长与淬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们一个正在哭泣、正在无奈、正在迷茫的自我。而教会青年一代,他们寻找自我的旅程,本就是一条漫漫长路,但愿他们在追寻的过程中能让灵魂有所栖息之地,能让自己踏向真正的信心之地。因为我们要始终记得一个真理:那就是新老更替,薪火相传,青年青年,始终是教会未来的希望之所在。正如使徒保罗劝勉青年神仆提摩太那样的: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提前4:12)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