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十处基督教优秀历史建筑(上)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 江城武汉,九省通衢,中南大邦之地。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因为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被称为武昌首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英雄城市。在众多的历史遗存中,近代优秀历史建筑无疑是富有价值的稀缺珍宝。
武汉市现存优秀历史建筑,主要由1861年汉口开埠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金融、宗教、外交、民居、工商业等历史建筑组成,它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主义和民族建筑的含蓄典雅于一体,斑斓多姿,遍布武汉三镇,是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这其中也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优秀建筑文物,比如教堂、医院、基督教组织机构的建筑等。
2021年4月中旬,笔者走访湖北省部分教会,第一站就是武汉。在这里,笔者四次拜访基督教武昌堂、两次去武昌的著名历史文化街:昙华林、两次攀登基督教历史遗迹的花园山、费时约三个小时“跑了”汉口长江外滩的四个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的,既有教堂,又有慈善机构和基督教的组织机构办公场所,共参观了十处基督教建筑:虽是走马观花,也是触摸到了上帝在中国的荣耀、为主做的见证,看到了基督教的传教历史痕迹。要想了解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一个缩影。
下面笔者逐一向读者介绍这十处基督教建筑和历史文物。其中,有的真的就是文物了,已经不属于哪个教会了,也没有聚会等信仰活动,有的还在为基督教教会或基督教组织、为医疗慈善机构继续使用。
一、武汉市基督教武昌堂
巍巍蛇山黄鹤楼之巅、滚滚汉水长江之畔,有一座上帝的殿堂:武汉市基督教武昌堂。该堂地处于武昌城区中心地带的民主路221号。这是一座典型的青砖、红瓦、大屋顶的中式三层建筑,网络某百科和有的人介绍是“希腊围廊式神庙建筑风格”真的是子虚乌有,和希腊建筑风格完全不搭界,还有人说武昌堂是“圣诞堂”,这也是张冠李戴。武昌堂始建成于1921年,面积380平方米,砖木建筑结构,房屋原为美国海军基督教俱乐部,后为武昌基督教青年会所在地,建堂距今恰好是100年。教堂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基本保留着百年前的老样子,木质的楼梯、木质的地板,主堂不是很大,但是凸显神圣殿的荣耀和尊贵。堂内一楼还有一个湖北省基督教两会的书店,书籍非常之多,可充分满足信徒或读者的需要,令人流连忘返。
感谢主的差派!2021年四月中旬,笔者曾四次来到这里,参加主日聚会和购买书籍等。
笔者特别有幸的是拜会了武汉市基督教协会会长、中国改革开放后南京金陵神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本堂郭永洁主任牧师。这是一位22岁就在武昌堂服侍神、已服侍36年的、历经苦难,痴心不改,对信仰始终不渝、尽心尽力尽意为福音奉献的、令人可敬的牧长。
尽管武昌堂的房屋已经老化,但是教会还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修缮和维护,并且改造教堂的一些陈旧设施和设备,为信徒聚会营造了一个比较好的聚会条件。笔者在主日看到,按照防疫要求前来聚会的信徒在登记、扫码和测温之后,热情很高的进入教堂,从一楼到二楼主堂,都是座无虚席。目前武昌堂聚会因着防疫要求每个礼拜日是两场,两场聚会间隔一个小时,要有消杀的过程。
对于这座老教堂,数年前武汉市基督教两会已将几处被武昌区教委使用的教会房产与区教委置换,获得了原徐家棚小学的产权,打算建新堂,但由于缺乏建堂经费,至今尚未实现。求主帮助,让我们一起为武昌堂美好的未来祷告!
二、花园山牧师楼遗址
细雨中的武昌昙华林这条看似普普通通的街区,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仅有一千二百米,但是这里居然集中了几十处近百年的老建筑物:教堂、医院、学校、名居、花园、领事馆等等,几乎每一处都记载着武汉的近代历史。撑着雨伞漫步来到花园山,映入眼前的是一座具有中国特色与北欧风格结合的青色、淡红色相交砖墙、红色屋瓦的两层楼建筑,在高楼林立的现代楼群中,与众不同、独具特色,颇有一种“小家碧玉”的优雅和高雅气质。这就是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武昌花园山牧师公寓”。
据有关宗教方面的资料介绍,天主教最早传入湖北为1587年,传入武汉是1635年。(刘志庆:《湖北天主教教区历史沿革考》)花园山一直是武汉天主教的权力指挥中心,这座牧师公寓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属于瑞典主任牧师的府邸建筑。实际上应该称为神父公寓为确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各地的神父公寓都被称为“牧师楼”。从这幢公寓的气势,可以看出当年这应该也是一幢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也可以看出天主教当年在湖北地区和武昌发展的盛况。
现如今的“牧师公寓”与全国各地的一些教产一样,已经不属于天主教教会了,这无疑是一件遗憾的事情。这里成为了一个商业的网点。但是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会慕名而来,即使是在雨天,也要驻足观看,包括留影留念,阅读楼墙上的说明。这样,至少可以让人们知道:这里曾经是基督教牧师居住、办公楼,这里是基督教的历史文物遗址从而知道了上帝、基督教。
三、基督教新教崇真堂
在纷纷的雨中,踏着泥泞的路,笔者来到耸立在居民区里的圣殿:基督教崇真堂。这里位于武昌区昙华林戈甲营44号,距离天主教牧师楼仅数百米,是湖北省和武汉市现存最古老的基督教新教教堂之一。这座教堂由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兴建于1864年。2005年列为武汉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据武汉市人民政府的建筑铭文介绍:属于哥特式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形,门窗采用二心卷和彩色玻璃,曾作改建。
民盟成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城市文化研究专家胡榴明女士的书《昙华林》中比较详细的记载了崇真堂,特别是关于它的创始者英国人杨格非讲的十分细致。“杨格非(1831-1912)英文名格里菲斯•约翰(Griffith John),英国基督教公理会及伦敦传教会传教士。1860年到上海,1861年6月21日到汉口,在汉口建礼拜堂。其中有大夹街太平巷首恩堂等。1863年到武昌,1864年在戈甲营买地,1865年建崇真堂。”
关于崇真堂的来历,没有看到有具体的说明。笔者猜度,是不是来自于圣经经文,比如,“崇”应该是“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这是我的 神,我要赞美他;是我父亲的 神,我要尊崇他。”(出埃及记15章2节)“真”应该是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章6节)
崇真堂现还在继续聚会,据武汉市人民政府介绍,崇真堂也是“三自”学习中心之一。
四、仁济医院
确切的说应该是基督教仁济医院,从名字上看就知道是基督教所创建的。笔者在湖北省中医学院看到这处建筑,是一幢淡黄色的二层建筑,看着也是挺壮观的。现为该院的附属医院,位于武昌区花园山4号,其实也在昙华林的路口右侧即是。
仁济医院建于1895年,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约3146平方米。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杨格非牧师主持修建,是典型的基督教慈善医疗机构。据介绍,该院包括门诊部和住院部两部分。门诊部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四面坡屋顶,平面矩形。上下四面围廓,底层回廓由连续的罗马券构成,上层由简化的多立克柱划分构成。东侧有天桥与住院部相连。住院部为二层回廓式砖木结构,平面马蹄形。中间是下沉式庭院,四周设有回廓。回廓采用通高券拱式,加以浮雕装饰。内部均采用木构件,木楼梯设于正中门厅内,并设有多处壁炉。红瓦坡屋顶。
辛亥革命时期,仁济医院曾参与救治受伤的民众和军人。1931年武汉水灾,基督教英国伦敦会在院内设立武昌赈灾指挥部。武汉沦陷后,日军占用这里作为日军医院。解放后归属湖北省中医院,仍然见证并发挥着作用。
仁济医院现被列为武汉市“街头历史文化博物馆”之一。但是笔者来了两次,也是无法进入参观,只能是从外部观看,拍照。
五、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清晨,在鸟语花香中,笔者第二次登上昙华林的花园山,在山顶可以看到一幢独特的具有基督教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的一层灰白色建筑: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
这座修女礼拜堂规模较小,于1888年建成,长厅式单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可以说小巧玲珑,别具特色。礼拜堂平面布局及立面均采用中心对称式手法。建筑外立面拱券门、窗、线条、檐口处理等,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天主教气息。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1806年创立于意大利,总部设在罗马。1868年,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应天主教湖北牧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教会人员来汉。1888年,在武昌花园山购置土地,创建嘉诺撒仁爱修女会分院,开办育婴堂、教理班、工艺所等公益事业,建有修女居住区和仁爱修女会礼拜堂。1948年宗教活动终止。现为武汉市内尚存的修女礼拜堂。
在礼拜堂后面,笔者看到了一处花园山天文台遗址,虽是残旧,但是依然透着科学的气质。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之一。作为武汉市的“天主教展示空间”是可以在每天的上午10点至下午的4点30分参观的。
“我们的 神啊,现在我们称谢你,赞美你荣耀之名!”(历代志上29章13节)亲爱的读者,关于武汉十处基督教的历史建筑我们今天暂时分享到这里。
(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于武昌。为确保史实的准确性,本文的部分资料引自于《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网》。未完待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