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辽宁丹东百余年见证神爱的慈善机构——育婴堂
在祖国英雄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有几座百余年为神作见证的基督教遗址,如元宝山基督教堂、基督教丹国医院、丹东第一所中学三育中学等。今天,我们介绍的是安东(丹东,下同)的具有106年历史的基督教慈善机构:育婴堂。
提及安东的基督教育婴堂,多数人都认为是郭慕深一个人所创立。实际不是那样。在一百多年前,仅凭一个外国女士做这么大的事业是不可能的,这背后是有一个强大的基督教传教团队的。当时丹麦信义会(基督教新教“路德宗”派系之一。该派遵奉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教义,故名“信义会”。丹麦差会辖属。信仰特点:①信仰《新旧约全书》、《使徒信经》、《路德五要》;②教会行政事务由执事会负责,教务活动由牧师负责;③教会组织实行督会、中会、大会三级制,上下级管理严格;④施点水洗礼。)在丹东做传教和从事医疗、教育、慈善等事业的全盛时期,在安东的丹麦传教士就有二十多人,这还不包括其他在安东的丹麦人士。而郭慕深则是这其中的一员,是丹麦信义会安东基督教会的教士、执事会执事、丹国医院的一名护士。育婴堂的创办是倚靠信仰的力量,是整个丹麦信义会在丹东的传教士团队、丹麦的其他人士与当地政府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这里我们不能忘记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两位先人:于承恩牧师、郭慕深教士。
于承恩牧师(Johannes Vyff),他生于1870年8月10日,1932年9月9日因伤寒病在中国丹东去世,并葬于丹东。于承恩1896年来中国,于1901年9月来到安东。他不仅仅是牧师,还是教育家、园艺师、医生,他不只是在丹东建教堂,还兴办了许多公益和慈善机构。据资料显示:一百多年前,于承恩、吴立身、安乐克、郭慕深等70余名丹麦传教士、医生、护士、园艺家、教育家、建筑家先后来到当时的安东,创办了医院、学校、育婴堂(孤儿院)等。
郭慕深(Karen Gormsen,1880—1960),安东基督教育婴堂——当地人称孤儿院的负责人,应该说她是丹麦信义会在当时安东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据《安东基督教育婴堂事业报告书》载,当时郭慕深收养的孩子中最小的只有1岁大。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些孩子,1916年于承恩、郭慕深等人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在取得当时政府的许可和当地华人的帮助下,经过努力,在现青龙街一带建起了一所育婴堂。郭慕深教士不仅自己募集善款,甚至将父母留给自己的遗产也全部用于育婴堂的开销中。
郭慕深收养孤儿前,会在自己的收录册里详细写上孤儿的来源、姓名,原则上有父母的孩子是不予收养的,没有姓名的孤儿则由自己取名并收养。据丹东基督教会牧师介绍:当年在育婴堂的外面大门处,有一个接收弃婴的地方,当地人把弃婴放进去之后,拉响连接里面的一个铃铛,铃铛响了,育婴堂的工作人员就知道又有弃婴来了,就会及时地出来,将弃婴抱进室内收养。最多时育婴堂里面收养了三、四百名孤儿、弃儿。
育婴堂旧址建筑现归属丹东市基督教会,作为基督教遗迹和历史文物,依然保存完好。这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中式的大门楼,院内具有简约而不简单的北欧丹麦建筑风格的二层楼建筑,蓝色的屋顶、淡黄色的墙体,由主楼和附属的蓝顶瓦房组成。主楼是木质楼梯,室内明亮、视野开阔,从室内的装修材料判断,可能正处于修缮状态。院内宽敞,在现代高楼大厦的包围中,仍不失当年丹麦的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及艺术与功能的结合。
近几十年来,丹麦信义会和友好人士与丹东的友爱一直延续着:郭慕深的亲属和当年为之服事的丹麦人士后裔,多次有人到丹东来,最多的时候一次就来27人,他们追寻先人的脚踪、瞻仰遗址,与育婴堂有关的丹东人后裔亲密会见,增进了友好往来。
笔者来到这里,带着对基督教先人们为上帝的慈爱、主耶稣的福音,以医传教、以慈善传教、以教育传教而付出的心血和劳苦的崇敬,看到这百余年前为神做荣美的“凝固的见证”,抚今追昔,不禁欷吁:上帝爱世人!(和合本圣经约翰福音 3章16节)上帝那么爱世人!(同上,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道先驱,要发扬他们的福传精神、慈善爱人精神、奉献坚守精神,为着自己的信仰不遗余力、砥砺前行。愿神的慈爱、恩惠,福佑中华,福佑世界!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