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的会通之处

作者: 洪道
来源:福音时报
2023-08-13 22:14:12
分享与播放

基督教信仰既是人对耶和华上帝的信仰,自然是一种注重宗教经验的信仰。当人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时,心中便能体会上帝的同在以及他所赐下的平安与喜乐!此种经验越深入,便越觉得内在人格的统一。可以说,与上帝的灵交是基督徒能活出统一人格及丰满生命的关键。在这方面,基督教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入的契合点,在理论层面为对圣灵如何在人生命中做工的了解以及对灵界的旨趣;在实践层面则为对灵修、包括祈祷工夫的操练。 

回顾上个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会,在西差会所建立的宗派教会之外,还兴起了一大批本土化的教会,如倪柝声的基督徒聚会处、王明道的基督徒会堂及敬奠瀛的耶稣家庭等。贾玉铭虽然没有建立本土化的教会,却创立了本土化的神学院,即灵修学院。赵紫宸则专心从事构建本色教会的事业。他们所持的神学观点虽各不相同,但在宗教经验及修炼工夫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十分注重人在上帝面前的静修及祈祷的生活。

如果说西方教会更注重教义的正统性的话,那么中华教会无疑更注重宗教经验的确实性。换句话说,在中华教会中,“宗教经验”作为构成基督教信仰的诸元素之一,是被放在首位的。这一点甚至可能会影响日后中华基督教神学的建构,使其朝着圣灵论、末世论、人论及灵修神学的方向发展。另外,由于儒释道及民间宗教都存在着大量的神秘经验,人们应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视角对“灵界”这个未曾被西方教会重视的领域进行系统性的梳理。 

最后,由于华人的理想是追求天人合一、内在超越及修练工夫,故此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是难以达成的,他们只能选择过“凡俗”的生活。于是,中华文化便有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边是少数有觉悟、有天分的人所持的对超凡入圣的追求,另一边则是劳苦大众所过的平凡而又功利的生活。这就演成了另一种传统,即“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传统。 

虽然“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是人们在追求“天人合一、合德于天”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与“精神性追求”相对立的“世俗化哲学”,但笔者认为基督教信仰仍需与其相会通,而此种思想遗产对构建中华基督教神学仍有着重要的贡献。 

基于华人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心理特征,中华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也许需要分为两个板块,即教义层面的构建与实用层面的构建,前者需要我们用严谨的术语较为系统地梳理、阐述基督教信仰的各项教义,后者则要求我们以叙事性的、生活化的、甚至是可量化的实用性语言来陈述基督教的信仰要义,这多少看起来有些奇怪及不够富有系统性,却是整体性考量的结果。

具体而言,笔者建议,我们可以在教义神学的基础上,对于某些与当下处境密切相关的议题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深入的阐释。事实上,这也是西方神学所忽略的。当时间的车轮进入二十世纪,基督教信仰进入非西方世界的语境中时,才发现那里的处境与西方世界迥然有别,而传统的西方神学并不能有效地回应那些非西方处境,以致拉美的解放神学家将传统的西方神学称之为“象牙塔里面的神学”。因此,虽然“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本身存在着明显的致命伤,但这些思想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基督教如何与文化社会处境紧密结合,以便能使基督教信仰可以真正有效地回应或参与在当下的处境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