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祭坛:用仪式感照见信仰

作者: 王元皓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31 20:53:11
分享与播放

从献祭到日常的仪式感

在《创世记》中,亚伯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蒙耶和华悦纳,这是一种带着敬畏与奉献的献祭。它是对造物主供应与权柄的承认,是人类回应神恩典的最原始、最纯粹的表达。这种根植于人类灵魂深处对神的敬畏与渴望联结,催生了仪式。

进入有启示的信仰后,我们最常接触的宗教仪式,莫过于教会的崇拜礼仪。从宣召到诗歌敬拜,从祈祷读经到主祷文背诵,从讲道到荣耀颂,直至神圣的圣餐和洗礼,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为的是展现在上帝面前的敬畏与认真的态度,并且纪念上帝的拯救。

这些教会仪式,当被我们以“仪式感”去经历时,便不再是重复的程序,而是犹如一道道圣洁的涓涓细流,滋养着信徒的生命,让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重新对焦那份神圣的临在,体验团契的合一,并领受恩典与更新。它们引导我们将敬拜的意识,从礼拜堂的方寸之地,延伸至生活的每个角落。

真正的智慧,不是停留在“仪式”本身,而是慢慢走向“仪式感”。这“感”字,是点睛之笔。它让我们不只是做一些动作,更是感受那些动作背后的意义,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自觉,也是一种将形式转化为心意的过程——当你开始在一个又一个重复的动作中,悄悄意识到自己被某种温暖、某种秩序、甚至某种来自上帝的提醒所环绕,那份仪式感就悄然落地了。

以前我也不懂,总觉得那些“特别”安排出来的情境,太刻意、太做作;教会里的庄严仪式,太繁复;生活中有人非要插上一束花、点一盏香薰蜡烛,也让我觉得有些矫情。坦率和真实,难道不该是信仰和生活的核心吗?后来我才明白,那些被我误解为“做作”的形式,其实是在提醒人去暂停、去留心、去珍惜。不是因为那些时刻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因为我们愿意让它变得特别。

仪式感比我们想象的更简单

我们常常对“仪式感”有着过于刻板的定义,认为它必须是隆重的、复杂的、需要精心准备的。可当你真正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仪式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和普遍。

最近我重温了一部安静而温柔的日剧——《总有一天要在蒂芙尼吃早餐》。它改编自同名美食漫画,讲述了一位对早餐极度讲究的女白领佐藤麻里子,如何在一次次认真吃早饭的过程中,重新整理生活、辨认内心,并一步步找回真实的自己。因着对早餐的仪式感,她开始一点点重整生活的节奏,也慢慢找回了曾被忙碌和疲惫压住的人生。

这部剧之所以打动我,不是因为情节多么跌宕,而是它用极细腻的方式提醒我们:在疲惫生活中,人仍然需要一些与众不同的时刻,一个约定、一顿早餐、一封信,来对抗日复一日的重复和平庸。一顿早餐是一天的开始,而日复一日的选择,最终会拼出你这一生的模样。如果我们能在这些小事上坚持一点点仪式感,或许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生活的惯性带着走远。

圣经中也说道:“你们要常常喜乐。”(腓4:4)这喜乐是在日常之中活出一种不同的生命节奏。上帝是美的源头,从旧约圣殿的建造,到节期的设立,从食物的分别到安息日的设定,都透露出祂对生活的深情安排。而耶稣更是在日常中向人显明天国的样貌——祂在水边行走,在饭桌上教导,在睡前祷告,在安慰中医治。

然而,在这快节奏且日益世俗化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已让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仪式感渐行渐远?我们常常在无形中,将生命的万物都物化了。看一块布料,我们只关注其材质、价格与用途;品尝一餐饭,只在意其饱腹与否;甚至面对生活本身,我们也倾向于以一种功利的眼光去衡量:有没有用?能带来什么?如同古汉语字典对“牛”的解释:“……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这是一种完全基于实用性的理解。说起来也许没错,但问题是,当“有用”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时,我们就悄悄失去了某些更深刻的东西。哪怕是祷告,如果心里不觉得有效,也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生活里很多活动都因此变得徒具形式,失去了所指。

仪式感,是在人生这条急促流动的河流中,那一盏盏为人心导航的微光,提醒我们生活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活出尊严与温度;是一个人的加冕,让日子从将就变为讲究,从疲惫变为有意义的坚持。

基督徒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基督徒为什么需要培养自己的仪式感?我其实很喜欢这样的诠释:因为在一个冷漠高效的社会环境中,保留仪式感的能力,正是一个人爱自己、爱上帝的最好证据。

普遍来说,在面对高尚的灵性追求与极端世俗化的现实生活间的张力时,基督徒常有两种选择:一是调低期待,接受信仰多半是细水长流,偶尔才经历神特别的同在;二是索性不再期望,甚至排斥灵性上的培植,成为“人始终是败坏的”忠实拥护者。然而,我深信我们不必在枯燥中沉沦,亦不必降低对灵性的渴求,而是能让信仰与现实生活并存,为自己的灵性增添一个维度,我称之为信仰生活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那微小却能使某天与他日不同、某刻与他刻相异的举动,它能点燃属灵的火花,重拾对上帝的热情,找回信仰的幸福。建立仪式感需具备三要素:固定的行为顺序、有着象征意义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不必具备实用性。

仪式感也是个人化的。以我为例,我习惯在每晚睡前,将当日发生的事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上,让我在一天的忙碌与挑战后,能够静心回顾上帝的恩典。这个行为提醒我,即使生活时常艰难,祂的慈爱与供应从未停止。有时太累忘记写,便会觉得少了些什么,感到不踏实。这就是我睡前的小仪式,或许对他人而言毫无意义,于我却意义重大。

尽管仪式感是个人的事,但亦能延伸至为他人而设,尤其在人生的重要时刻。我们可以把握这些重要时光,或见证基督、或与人复和、回顾恩典、彼此认罪……若无仪式感,我们可能轻视生命中重要的时间与人物,无法在重要场合建立珍贵回忆,让人生草草度过,最终抱憾离世。许多时刻本可以成为转折、疗愈或纪念的节点,却因我们缺乏预备和敬畏而一晃而过。我们不需要复杂繁复的仪式,但至少可做一个举动——祷告,这是所有基督徒必须做的。

创造属于自己的仪式

我的生活中,有许多时刻是与自己独处的。当我在房间里为布帘挑选颜色、为书桌铺上一块桌巾、为房间点起一盏香薰灯,这些细节所营造的空间,慢慢成为我与神交会的所在。

于是我开始理解:所谓的仪式感,从不是自我陶醉或刻意安排,它更像是灵魂发出的回应——在重复的日子中,我们选择不麻木;在庸常的生活中,我们选择仍敬畏;在孤单与热闹之间,我们仍愿意为神与人预备空间。

我们不是为了生活有趣才制造仪式感,而是因为生命有意义,才愿意将日子过得值得记得。正如经上所说:“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一个有仪式感的生活,是持续将自己献上的生活。

哪怕是一顿饭、一段祷告、一次在巷子的散步,只要我们愿意为之保留敬意,它就不只是日常,而是我们为主筑起的小祭坛。 

以仪式回应无序世界

在加缪的《鼠疫》中,他描绘了这样一个令人压抑却极具穿透力的场景:鼠疫来袭,全城封闭,死亡成为每日的常态,生存不再有希望。在这无边绝望中,里厄医生本不是一个抱有幻想的人,他理性而冷静,对生活持着近乎悲观的疏离态度。但正是在这场席卷一切的瘟疫面前,他没有逃避,也无意扮演英雄角色。他只是顺从自己内在正直的良知——站在受难者一边,行动,尽责。

正如加缪所揭示的那样,当人意识到世界本身并不提供意义时,选择行动、选择温柔、选择坚持,便成了一种抵抗荒诞的方式——哪怕结果注定徒劳。然而,作为基督徒,我们所面对的不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与世界,而是“尚未完全”的自我和世界;我们不是孤立无援地反抗虚无,而是回应那位永恒者的呼召,在残缺中预尝神国的秩序与荣耀。

也正是在这样的信仰图景中,生活中的仪式感就不再只是自我对抗荒诞的象征,而成为人向神表达信仰、在凡俗中活出圣洁的方式。仪式感,赋予我们一种有意识地与世界区隔的姿态,是在重复中注入意义,在忙碌中保守灵魂的节律。

对基督徒而言,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仪式,哪怕微不足道,都可以成为“为主筑坛”的行为:早晨打开圣经,是向世界说“我愿首先聆听神”;为疲惫的家人预备一顿饭,是对“爱人如己”的身体践行;在混乱中点一盏灯,收拾好房间,是对“神就是秩序”的默祷与敬畏。

仪式成信仰,生活即教堂

或许我们无法时刻筑起宏伟的殿堂,但我们总可以在生活的缝隙中,为主摆上一座座小祭坛——可以是一顿早起预备的早餐,一次专注的读经祷告,一个精心布置的温暖角落。这些简单、专注、带着敬畏的小动作,就是我们在日常中活出的信仰节律。仪式若承载真实的信心,它就不只是形式,而会慢慢成为信仰本身。生活若归向神的荣耀,也不再只是生存,而是成为敬拜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你认真的时刻、你分别出来的空间,都是与神相遇的所在。

所以,让我们愿意多一点用心,把时间从忙乱中分别出来,不为感动自己,也不为取悦他人,而是因着我们所信的主配得。我们的生活需要有更多这样的“信仰仪式感”,在每个平凡日子里,都能遇见那位圣洁而亲近的神。

仪式成信仰,生活即教堂。

在那里,你每天都在敬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