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地,我开始留意到,在教会中有许多弟兄姐妹都经历过类似的矛盾:一方面他们见过神奇妙的作为,甚至在生活的琐碎小事上蒙了上帝及时的回应;另一方面,他们在真正重大、深切的需要上却常常感受到上帝的沉默。
有一位姊妹,在城市里和丈夫一起打拼多年。夫妻俩收入不高,生活拮据,但他们一直是忠心爱主的基督徒。她常常说:“上帝听祷告。”她的确有不少经历来证明这句话。比如有一次,她们房租快到期了,实在拿不出钱来。她就跪下来祷告,求主开路。结果没过几天,她丈夫的一个工友主动借给他们一笔钱,正好够交房租。又有一次,她儿子高烧不退,她一边哭一边祷告,第二天孩子的烧竟奇迹般退了。
然而,她心中也有一个无法释怀的祷告,她和弟兄想再要一个孩子,但是她多年不孕。她一遍又一遍地求神赐下孩子,可年复一年,始终没有回应。最讽刺的是,别人偶尔随口一求,上帝就应允;她却哭干了眼泪,仍旧看不见希望。
我们何尝不曾有过同样的疑问?在生命某些关键时刻,我们迫切祷告,却只换来沉默。那种沉默比“不”更难受。若神直接说“不”,至少我们知道祂在听,只是有更好的安排。可当祂沉默,我们就会觉得被忽视,甚至怀疑祂是否真的在意。
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
我们常常困惑:为何主能在小事上显明作为,却在生命最深的渴望上保持沉默?这种“张力”并非个别人的困惑,而是许多弟兄姐妹共同的经历。有人为丢失的钱包祷告,没想到几天后竟然失而复得;有人为一场关键的面试祈求,结果出乎意料地顺利通过。这些经历让我们心中确信:神听祷告。可是一旦更大的需要临到——比如亲人被确诊癌症、家庭走到破裂的边缘,或是突如其来的灾祸压垮了生活——我们却常常只能听见祂的“沉默”。
这种落差带来的冲击是极大的。我们心里不禁要问:上帝啊,既然你能管一只麻雀的去留,为什么却不管我母亲的病情?既然你能让我在面试中蒙恩,为什么却不救我的婚姻?这种无法理解的矛盾,有时候比苦难本身更令人痛苦。
在这样的张力里,不同的人走向了不同的路。有些人心灰意冷,觉得自己被骗了:当初信主时听到的“上帝听祷告”不过是一句安慰人心的空话,于是转身离开信仰。也有人继续待在教会里,却不再敢深切祷告。他们仍然参加聚会、唱诗歌,但心里暗暗降低了对上帝的期待:只在小事上求一求,不再把心底真正的渴望交托给祂,害怕再次经历失望。
然而,圣经从未鼓励我们降低对神的期待。相反,它呼召我们在沉默中继续祷告。耶稣在《路加福音》18章讲了“寡妇求官”的比喻,正是要告诉门徒:“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这句话是命令,也是应许。耶稣深知,祷告的路并非总是即时得答,而是充满等待与张力。但祂却保证:祷告不是白费的,即使天迟迟未动,神仍在听。
这个比喻中的寡妇,面对的是一个“不义的官”。照理说,这样的人根本不会顾念她的冤屈,但因她坚持不懈地呼求,官最终也不得不为她伸张正义。耶稣由此发出反问:既然连一个冷酷的官都能因寡妇的坚持而动心,那满有慈爱的天父,岂不是更愿意听祂儿女的呼求吗?
换句话说,圣经并没有用沉默来劝我们放弃,而是邀请我们在沉默里更深地坚持。因为上帝的迟延并不是拒绝,祂的静默也不是缺席。祂要我们学会在等待中信靠,在未见中仍然祈求。
坚持的祷告:求、寻、叩
《马太福音》七章七节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许多基督徒初读这节经文时,都会以为这是一种“立刻兑现的承诺”:只要我今天祷告,明天就能看见结果。然而,若仔细看原文,就会发现,这里的动词更贴近“持续祈求,持续寻找,持续叩门”。这是一个进行时,而不是一次性的动作。
换句话说,祷告并不是投币式的自动贩卖机:把信心当成硬币投进去,就期待马上掉下一瓶我们想要的“答案”。祷告更像是一段旅程——它需要不断地呼求、不断地等待、不断地进入与神更深的关系。
在我们的生命经验里,祷告的起点往往是需要:我们因为缺钱、缺健康、缺盼望,才迫切来到神面前呼求。但耶稣提醒我们,祷告的终点却不是“礼物”,而是“关系”。若我们只停留在需要层面,就容易失望,因为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祷告看似没有得到回应;但若我们继续祷告下去,就会发现自己逐渐被引向更深的目标——得着赐礼物的那一位。
祂邀请我们,不只是把请求摆上来然后匆匆离开,而是进入祂的筵席,与祂同坐。就像一个父亲期待孩子不仅在需要零花钱时才开口,而是愿意与他谈心、分享生命。上帝不是只在意我们祷告单上的条目,而是渴望我们认识祂,住在祂的爱里。
沉默不是遗弃
那有人要问:若我祷告多年,上帝依然沉默,该怎么办?我想起保罗的经历。他三次求主挪去那根“肉体上的刺”,但主只对他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这并不是上帝不理会,而是祂以另一种方式回应。
在祂的沉默里,并不代表祂缺席。就像一个母亲看着孩子摔倒,未必立刻去扶,而是等他学会自己爬起。上帝也许没有照我们的意思成就,但祂始终与我们同在。
那位多年未孕的姐妹后来对我说:“我终于明白,上帝不一定要给我一个孩子,祂也许要让我学会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仍然相信祂的爱。”她也由此体会到,祷告并不保证我们得到想要的答案,却保证我们不孤单。因为祷告本质上是关系的延续。
耶稣的比喻告诉我们:即便一个不义的官,也会因寡妇的坚持而妥协,更何况满有慈爱的天父?祂不是冷漠无情,而是在祂的时间里,成就祂的美意。正如有人说:“祷告不是改变上帝的心意,而是改变我们的心,使我们更贴近祂的心意。”
我们常常为礼物而来,却在过程中得着了赐礼物的主自己。祷告使我们的心渐渐扩张,直到足以容纳上帝自己。
当上帝沉默时,祷告似乎成了一条孤独的路。但耶稣已经走过这条路。他在客西马尼园流泪祷告,却得不到杯盏挪去的回应。祂明白我们的感受。
因此,我们可以继续求,继续寻,继续叩。因为这不是徒劳,而是进入更深关系的途径。最终,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奇迹,不是祷告换来答案,而是祷告把我们带到上帝面前,让我们在祂的同在里得安慰、得力量,甚至在苦难中仍能说:“主啊,我信。”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