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同居:基督信仰里的“更好生活”

作者: 张爱慧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7 10:23:15
分享与播放

今天,邀请亲爱的弟兄姊妹们,一同“围炉煮茶”,齐来探讨基督信仰的践行,谈谈一群人如何更好地过日子。我们愿意促膝长谈,认识上帝,认识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旨意。原来,基督信仰的核心不仅是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更是通过群体生活践行“爱上帝、爱人如己”的诫命。当信众聚集为教会,信仰便从私密的祷告室延伸到生活共同体。在这里,我们探索基督信仰如何通过共同体建设,帮助一群人超越个体局限,在相互扶持中建造神的家,实现和睦同居,过更有质量、更有意义的生活。

一、基督共同体生活的核心原则

1、以“彼此相爱”为纽带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命令门徒:“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这种爱不是抽象的情感,而是具体化为:

共享资源:初期教会“凡物公用”,信众变卖产业分给有需要的人。现代教会可体现为互助基金、技能共享或时间奉献。

包容差异:保罗强调“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在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多样的群体中,尊重差异成为爱的试金石。

宽恕与修复:当群体出现矛盾时,基督信仰要求“用爱心说诚实话”,并通过祷告与调解寻求和解,而非任由裂痕扩大。

2、以“门徒训练”为路径

耶稣对门徒的召唤是“来跟从我”,门徒训练的本质是群体中的生命转化。现代教会可通过以下方式实践:

细胞小组生活:将大群体分解为5-15人的小组,定期聚会分享、祷告、学习圣经。这种亲密的小组设置能促进深度关系,避免“大教堂冷漠”。

服侍岗位轮换:让每个成员参与教会建造,如探访病患、管理财务等。服侍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全体信徒的责任。

门徒倍增与福音传承:老信众带领新信众,通过生命影响生命来传递信仰经验,进行一对一门徒倍增,这种“生命影响生命”的模式,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效,就像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榜样,神的道从他们中间传开,以具体行事为人活出的群体生活见证,进行福音的传递。

3、以“社会参与”为延伸

基督信仰的群体生活不应局限于教堂围墙内,要让基督的爱从教会流淌出去,回应社会需求:

正义倡导:关注劳工权益、环保、移民问题等。

慈善实践:通过免费义诊、灾后重建、心理援助等项目,将信仰转化为具体行动。

文化创造:通过艺术、音乐、文学表达信仰,如以圣经为基础开展英语角、读书会、音乐会、文化节等形式的福音传播。

二、实践案例:群体生活的现实图景

1、初期教会的“乌托邦”体验

使徒行传记载的初期教会虽面临迫害与贫困,却通过“凡物公用”和“每日在殿里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构建了高度凝聚的群体。这种模式启示现代信徒:

物质共享:初期教会信众自愿奉献家庭财产,共享物质资源。

活出信仰实际:群体不仅分享物质,更通过集体敬拜、祷告、读经,在生活中实践彼此相爱,在家庭、社区、职场及患难中活出信心、盼望与爱心。

2、由“小而美的家庭式教会”出发,开展与社区结合的延展性事工

当下,许多教会主张回归小型、关系导向的群体生活。其特点包括:

去中心化结构:部分教会改革为大教堂分堂,每个分堂由10-20人组成,甚至取消专职牧师,由信徒轮流主持聚会与决策,让教会回归家庭模式。

社区嵌入:将教会活动与社区需求结合,如开设小区托管班、互助团契,组织邻里节等。

财务透明:定期公开收支,避免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

3、近几年中国教会的实践探索

一些中国教会通过“细胞小组”模式进行群体生活的信仰实践:

家庭聚会:以家庭为单位定期读经、祷告,形成亲密的信仰圈子。

跨界合作:与基督徒企业、NGO合作开展扶贫项目,将信仰转化为社会服务。

文化融合:借鉴儒家“家文化”强调长幼有序,同时融入基督教的平等观念,形成独特的群体伦理。

三、挑战与应对:群体生活的现实困境

1、警醒个体主义侵蚀

现代社会的电子化生活方式和人工智能趋势,使人们习惯独立生活,尤其年轻人甚至活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被深深捆绑,由此,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而群体生活可能被视为“负担”。应对策略包括:

强调共同体的归属感:通过团契生活,组织爱宴、郊游、运动会、生日庆祝、婚礼、丧礼等活动,增强群体认同。

提供实际支持:为单身母亲提供托儿服务,为失业者提供技能培训,探访和护理孤寡老人,让群体成为“安全的港湾”。

2、防范权力斗争风险

任何群体都可能因资源分配或领导权产生冲突。基督信仰提供解决路径:

仆人式领导:以耶稣“洗门徒的脚”为典范,强调服务而非控制。

建立冲突调解机制:如设立长老团,通过祷告与对话化解矛盾。

3、抵御世俗化压力

群体生活可能因迎合主流文化而丧失信仰特色。应对需:

定期灵性检视:通过退修会、禁食祷告等活动,保持群体对上帝的依靠。

平衡开放与坚守:在与社会对话时,明确“不可妥协的核心”(如基督的独一性),同时保持包容心态。

小结:

总之,基督信仰的群体生活是通过具体实践,将“爱上帝、爱人如己”作为信仰的见证。当一群人以信仰为纽带,在共享、服侍、社会参与中彼此建造时,他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生活质量,更成为世界中的“光和盐”。这种生活方式的终极意义,在于见证上帝的国度已降临人间——不是通过暴力或强制,而是通过一群人选择以爱相待、共同生活。正如使徒保罗所言:“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基督信仰的群体生活,正是这样一面镜子,映照出上帝的荣耀,也照亮了人类共同生活的可能。

最后,我们热切呼吁:“一群人更好地过日子,乃是和睦同居。”如经文所说:“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 这好比那贵重的油浇在亚伦的头上,流到胡须,又流到他的衣襟; 又好比黑门的甘露降在锡安山;因为在那里有耶和华所命定的福,就是永远的生命。”(诗133:1-3)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