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上帝可以,但不用信的那么真那么迷。”这句话听着耳熟吗?不少基督徒的家庭里,都出现过这样的声音。就像我最近探访时遇到的一位姊妹,她的丈夫委婉地提醒她:只要不去拜偶像就好,但不必天天读经祷告,免得“太迷”。
“不要太迷”——一种普遍的误解
这种观点背后,其实是一种将信仰“工具化”的倾向:把上帝当作保障平安的护身符,而非生命的中心。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信仰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该占据太多时间和精力。但这就好比告诉一个饥饿的人:“舔一口面包就好,不必寻求饱足。”如果信仰不能触及生命的每个层面,那它又如何能真正滋养我们的灵魂呢?
设想一下,如果你告诉一个人:“每天吃饭喝水太麻烦了,活着就行,不必太认真。”这显然荒谬。同样,读经祷告对基督徒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宗教仪式,而是属灵的呼吸和饮食。
我认识一位老弟兄,他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圣经。他说:“这不是任务,而是像每天见到阳光一样自然。一天不读经,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没吃早饭。”
“太迷”还是“真爱”?
当有人说信仰“太迷”时,或许该想想:我们对真正热爱的事物,从来不会觉得“太投入”。
爱音乐的人不会觉得每天练琴是“太迷”,爱学习的人不会觉得每天读书是“太迷”。我们对上帝的爱,难道还不如对爱好和知识的追求吗?
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可12:30)这里的“尽”字,不就是全情投入的意思吗?
结语:信仰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命的根基
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你的家人对信仰有类似的误解,请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们:基督教信仰不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生命本身的基础。
一个不爱读经祷告的基督徒,就像不爱交流的夫妻,关系只会日渐疏远。信仰需要经营,需要投入,需要在每日的亲近中渐渐成长。
下次当你打开圣经或跪下祷告时,记得:这不是“迷信”,而是与生命之源的连接。当我们真正尝过主恩的滋味,就会明白,与其担心“信得太迷”,不如去追求那“信得更深”而带来的丰盛。让我们不再满足于“点到为止”的信仰,而要追求那能改变生命、滋养灵魂的恩典。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