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地有这样一件事:一些毕业多年的神学生,如今已是各地教会的牧长,至少也是牧师或长老。那天他们聚在一个城市,去各自同学所在的教堂参观交流。其中一位小教堂的负责人也向他们发出邀请,但其中有人却说:“你那教堂太小,我们就不去了。”这话让那位小教堂的负责人感到纠结和失落:我们的教堂再小,也是神的殿啊。为什么能去大教堂,却不能来我们这小教堂?难道在主里,也要以教堂的大小分高低贵贱吗?
今天分享这个题目的主要核心就是说不要盲目的追求教堂的“高、大、上”,要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设教堂。
奥古斯丁说:“用金银装饰教堂,却任凭基督在穷人身上赤身露体——这不是尊荣基督,而是侮辱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我们的一些教会,在建设新教堂的时候,片面地追求高、大、上,甚至在没有资金或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执意建设大教堂。比如一个只有 100 人左右的乡村教会,居然“拉饥荒”投资 1000 多万元建起了一个大教堂,还沾沾自喜。这种不摸着钱包 “过日子”、“阔老爷”的思维和方式,造成了有的教堂建完之后,负债累累,多年也还不上外债。我们的教堂真的是建设得越大、越富丽堂皇就越好、越 “属灵”、越讨神的喜悦吗?显然不是。建设新教堂的原则应该是:从俭戒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供参考。
一、尊崇神和属灵价值不取决于物质
属灵不属灵,不取决于物质条件。主耶稣有明确的教导:“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基督本人拒绝物质积累的示范,批判法利赛人“粉饰的坟墓”——警示外在华丽与内在生命的割裂。
教堂不在大小,只要属于教会那就是圣殿,只要主在那里看顾、圣灵充满,教堂大小都一样。
其实在初期教会的实践中并没有高大、宏伟的教堂,信徒是在家庭聚会、河边祷告(参见罗马书和使徒行传徒),他们就是这样聚会敬拜。圣灵降临在马可家的楼房,神临在于朴素的空间。
神的价值观跟人不同,人是看外貌,神是看内心——神重视敬拜者的心灵而非场所的豪华。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不在耶路撒冷,也不在山上。主基督把“地点”从敬拜公式里删掉,等于宣告:把教堂当“属灵刻度”本身就是旧约思维残留。
保罗在雅典进一步“拆殿”:“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不住人手所造的殿。”既否定“神需要房子”,也否定“房子能加分”;圣殿既成身体,建筑就不再是度量衡。
其实初期教会持续百年的“家庭模式”,并不是高大上的豪华教堂,新约的一些书信里出现的都是“某某家里的教会”。在这里没有尖塔、彩窗、管风琴,却翻转了帝国;可见福音的“增长因子”是道与灵,不是砖与瓦。
所以,“教堂大小”与“属灵高低”之间,在文本上、在历史上、在神学上都找不到正相关函数;把二者强行挂钩,正是耶稣说的“粉饰的坟墓”逻辑——用外墙的白灰补偿内里的朽骨。
聚会的地方可以小,但基督必须大;墙壁可以朴素,但福音必须丰富;预算可以紧缩,但敬拜必须真诚。神用心灵诚实量教会,从不拿卷尺量礼堂。
二、历史教训:奢华教堂的信仰危机
今天早晨,看到这样一个分享:老教堂变身警察局,灵魂教化变武装强制。原文是:
“今日到访加拿大一个小镇,今天大多伦多住房开发已经到了这个小镇。小镇里建有学校、运动场,而艺术氛围特别浓重,有艺术学校、画廊等等。街上传统的小店、咖啡屋、饭店鳞次栉比,很有特色。
在街角看到一个教堂,走近发现已经是警察局了。这个教堂建于1926年,正好百年。遗憾的是变身警察局,过去洗涤灵魂的教堂退位,让给了武力矫正社会的政法力量,想想一下警灯闪烁、警笛鸣叫,数量警车从教堂冲出,会是什么感受?”
我们从中世纪教廷的奢华也可以得到警示。圣彼得大教堂的奢华工程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索之一,它具有全球最大教堂的独特地位:大教堂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211米,可容纳6万人同时祈祷。其平面呈巨大十字架形布局,穹顶周长71米,教堂大量使用光亮照人的大理石,搭配镀金青铜装饰,如圣彼得宝座和华盖,营造出华丽贵气的空间氛围,高度远超古罗马万神庙,被称为“把万神庙举到了天上”。马丁·路德曾斥责:“用穷人的钱堆砌石头,却让他们的灵魂饥饿。”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为筹集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资金,派人在德国兜售“赎罪券”,宣称购买者可借此减免灵魂在炼狱中的受苦时间。此举引发广泛不满,尤其是马丁·路德对教会商业化行为的质疑,直接点燃路德否定赎罪券功效、强调因信称义、回归《圣经》权威、批判教会腐败的九十五条。
建设这样奢华教堂的后果是把信仰商品化,把赦免标价化,最终把教会异化为建筑公司。其历史后果是新教分裂、宗教战争、信仰版图重写——一块石头砸碎了自己的根基。
这里有一个“共同病灶”:把“荣耀神”偷换成“荣耀建筑”,把“教会使命”降格为“资本项目”。其结果是会众不是被喂养,而是被“视觉震撼”麻醉;不是被差遣,而是被“消费”套牢。
由此可以提炼一条“石头定律”:
当教堂的预算增速持续高于慈惠、传教、门徒训练的预算增速,信仰空心化就进入倒计时。石头越高,灵魂越薄;金箔越厚,邻舍越冷。
甚愿每块大理石都在夜间发问:若今日仍用平信徒的血汗钱堆石头、建高楼,你就不怕出现下一个马丁·路德?就不怕出现新的“裂教”?
三、完善后的教堂建设原则
建设教堂有许多原则,这里提出以下的原则供参考。
1.功能优先原则
基本要求是保障安全、声学清晰、空间通达(满足老幼病残需求)。设计要灵活:可移动座椅、多功能分区(避免周间空间闲置)。安全红线:抗震、消防、逃生距离必须≥当地幼儿园标准(比商场严一格)。
声学指标:空场混响时间 1.2~1.5 s,预算再紧也要先做“声学模拟”,否则后期补吸声板更贵,这样的教训是有的。
2.经济智慧原则
量力而行:建筑预算应该不超过会众年奉献总额的30%(避免长期负债)。
本地材料占比≥50 %,运输半径≤150 km;用“材料地图”软件先画圈,再选方案。
装饰造价≤总造价 15 %;所有“非功能装饰”单列招标,方便一刀砍掉。
预留 10 %“不可预见费”写入章程,任何人不得挪用,避免“预算塌方—信心塌方”连锁反应。
3.社区见证原则
资源倾斜:将节省资金用于慈善、牧养、传道人的进修、教堂电子设备、音响、安防等方面;还可以研究生态责任,如太阳能供电、雨水回收系统,践行绿色环保治理的使命。如果这项指标完成的好,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绿色建筑物的补贴,国家有这样的政策。
4.文化处境化原则
本土表达:陕北窑洞教堂、云南傣式教堂、东北民间的“大屋顶”青砖汉瓦,甚至是铁皮的简易房的教堂,也同样比哥特式尖顶更触动本地人心灵。在当前,注意在建堂的外观设计上避免复制西方建筑符号。要事先做好法规预审查,提前把效果图送自然资源、民宗、城管三家联审,防止建到一半被迫拆尖塔。
四、属灵本质的回归
教堂的真正核心不只是在外观,岂不知我们自己就是神的殿,神的灵应该是、也必须是住在我们里头吗? 最神圣的圣所是信徒的生命,而非建筑物。
辽宁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的神学生,也是第一批的传道人,起初就是在农村的土房里挡上窗户、关上门,悄悄地聚会。后来这些人大多数都成为省市一级基督教两会的负责人,有的还成为神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就是从“不是教堂的教堂”里走出来的老一辈传道人。
五、实践建议
决策机制,要有专业技术岗的专业人士,包括注册建筑师、工程师(把控结构安全与功能合理性);造价师(全周期成本核算);法务顾问(合规审查)。
信仰监督岗:堂委会成员+执事会代表(确保项目符合教义精神);资深牧者(提供属灵洞见)。
利益相关方代表:普通信徒(尤其低收入家庭代表)、青年群体、弱势群体联络员(保障公平性)。
这些人士对于教堂的建设有否决超过负担的“一票否决权”。
永恒视角:投资“活石”(信徒生命建造)而非“死石”。呼应了基督教改革精神——回归圣经、抵制虚荣、践行真爱。真正属灵的建筑,是用爱心互相服侍的生命共同体,而非混泥土与彩玻的展览馆。
教堂的核心意义在于为信徒提供一个敬拜、聚会和灵命成长的场所,其价值并非由建筑的规模和奢华程度来衡量。回顾宗教发展的历史,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宗教场所,并非以宏伟壮丽著称,而是凭借其承载的信仰内涵和精神力量打动人心。一些简陋的小教堂,因信徒们虔诚的信仰和真挚的团契,同样充满了神圣的氛围,成为信徒心灵的港湾。
教堂不在大小,而在于有没有主的同在。我去过一个乡村的小教堂,就是石棉瓦盖的简易房,门口树立了一个木质的小十字架。信徒们就是在这种夏天热、冬天冷的陋室里聚会,但是热情很高,因为这里有神的同在。
从现实角度来看,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教堂建设,会给教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一个只有 100 人左右的乡村教会来说,1000 多万的投资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些资金可能需要通过借贷等方式筹集,建成后漫长的还债过程会让教会陷入困境,不仅影响教会的正常运作,还可能让信徒们背负沉重的压力,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情况下,教堂不再是心灵的慰藉之地,反而成了一种经济负担,违背了建设教堂的初衷。
“从俭戒奢” 是建设新教堂应坚守的重要原则。节俭并非吝啬,而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和管理智慧。教堂的建设应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避免不必要的奢华装饰和浪费。用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更好地用于宗教活动的开展、信徒的帮扶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等,让资金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才是更符合信仰精神的做法。
“因地制宜” 则要求教堂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地区的教会,在信徒数量、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乡村教会与城市教会的需求不同,不能盲目照搬城市教堂的建设模式。乡村教会应根据当地的建筑风格、资源状况以及信徒的实际需求,建设适合当地情况的教堂,使其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量力而行” 是确保教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堂建设应在自身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出承受能力强行上马项目。在制定建设计划时,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合理评估资金需求和来源,确保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稳定,避免因资金问题导致项目中断或留下沉重的债务包袱。
当然我们不是说大教堂、豪华的教堂就不好,就不属灵,大教堂也是荣耀神的事情。我们希望全中国、全世界大的教堂越多越好,问题是我们要量入为出、“钱袋子说话,脑袋瓜把关”,就是摸着自己的腰包花钱。总之,建设新教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信徒、传播信仰,而不是追求表面的“高、大、上”。只有坚持从俭戒奢、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才能建设出真正符合信仰精神、有利于教会发展的教堂,让教堂成为信徒们心灵的乐园,而不是还债的负担,为基督教的复兴、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