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记者朋友,他的工作要求不断拼尽全力吸引观众。新闻主任认为,最佳策略是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重要的一点是,每条报道都要有鲜明的“人”的角度。例如,报道医疗新闻时,要找到受该疾病影响的患者;讲失业问题时,则聚焦受影响的个人或家庭,让新闻与真实的人生紧密相连。这是他愿意去做的部分。然后,要营造“轰动效应”,让新闻更具吸引力。这意味着,如果有人在意外爆炸事故中丧生,记者就需要上门采访家属的反应,甚至追踪现场的救援过程,使报道更具张力和感染力,甚至要不惜说谎,夸大事实。对他来说,作为一名年轻的基督徒,在那样的工作环境中,他感到非常不适应,也毫无准备。面对一个时常与信仰格格不入的职场,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有的肢体对他说:“只要做好人,不要被环境影响就行。”有人说:“要抓住一切机会传福音。”有人建议他:“利用记者的身份,多报道一些符合信仰价值观的故事。”也有人说:“低调一点,多祷告。”甚至有人说:“信仰只是星期天的事。”他试着向牧者求助,但他似乎无法理解或进入他的工作世界。主日的讲道内容总是围绕属灵生命,而不是现实生活的处境;应用层面也几乎固定为四种:多祷告、多读经、多传福音、多参与教会服事。
当他面对职场中的伦理困境时,无论圣经还是教会,都似乎没有给出足够的智慧指引。当上司坚持要他夸大事实,或利用他人的悲伤博取收视率时,他该如何坚持?他开始被诱惑去过“双重生活”。一个是“属灵的他”:带青少年团契、参加查经班、主日敬拜时祷告热切;另一个是“记者的他”:周一到周五言语放松、行为妥协,甚至迎合职场文化。他心里明白,这样的分裂无法长久。它让他过着不整合的信仰生活,信仰与工作被割裂,他在灵性上正在“解体”。
还有一位弟兄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他的公司大部分员工并非基督徒,但他的信仰却是他事业成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经常为重大决策祷告,将自己的成就视为上帝赐福的标记,并慷慨地用财富支持教会事工及服事中的个人。有人问他,在商业世界中面对棘手的道德抉择时,尤其是在多数同事不信主的情况下,他如何持守信仰。他带着自豪回答道:“我有一句名言,就是走进会议室之前,我会把信仰留在门外。”
巨大的鸿沟:信仰与工作的分离
所谓“把信仰留在门外”,意思是,当你走进那个做出重大决策的会议室时,你实际上放弃了自己最完整的身份。你撇下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与宇宙的主宰上帝的连接,以及祂圣灵的能力。这种想法意味着,人仍然以为可以过一种“二元化”的生活,把信仰和日常分开。它也意味着,你的整个公司都错失了信仰所带来的智慧;你的同事也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见证,见证信仰如何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包括工作的方式和决策的过程。
“二元论”其实是人类古老的问题。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特别是他在《斐多篇》(The Phaedo)中的论述。他认为肉体会妨碍人追求智慧。柏拉图主张,感官是不可靠的,身体的需要(如吃喝)浪费时间,而肉体带来的欲望与恐惧更是心灵的大敌。因此,哲学家也就是追求智慧的人,应尽可能轻看身体。他把灵魂与身体分离,视身体只是灵魂的容器。
圣经对人的看法则更为整体。创世记记载,堕落之后,上帝亲自为人类制作衣裳,不仅出于遮羞,也出于怜悯与照顾。更重要的是,圣经启示“身体与灵魂一同复活”的观念,这直接反驳了柏拉图式的思想。
二元论的危险
“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这是一种鄙视物质世界、只重属灵层面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是对基督信仰的威胁。早期教会已拒绝它,因为它否认耶稣真正具有人性(“上帝怎能屈尊成为肉身?”)。但今天,我们以另一种形式重新活出了这种思维——把“圣”与“俗”、星期天与星期一、“敬拜”与“工作”分割开来。危险在于,我们以为自己的工作与上帝无关。以为祂只关心“属灵”的事:读经、聚会、宣教、祷告、传福音。
一次基督徒学生营会上,讲员说大学学习的唯一意义,是提供一个传福音的环境;一旦毕业,就该马上去神学院,因为“上帝需要全职传道人”。他暗示“世俗工作对上帝毫无价值”。这种观念的潜台词就是:上帝不在乎我们吃什么、穿什么、与谁交往、做什么、怎样生活。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上帝关心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部分。最有力的证明就是耶稣。上帝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祂吃、喝、说话、结交朋友,祂行走、交往、受死,并以一个新身体复活。
我们面临的选择
我们可以继续假装:工作与上帝无关;把信仰关在办公室门外;为自己没有去读神学院而内疚。我们也可以选择:在工作中敬拜上帝;以服事上帝与他人的心态去做事;在每一个选择与待人方式中荣耀祂。实际上,这个选择是在两者之间作出:是敬拜工作本身,还是在工作中敬拜上帝。
讽刺的是,当我们把上帝排除在工作、饮食、关系之外时,我们就不再让这些领域受祂掌管。它们反而取代了上帝,成为我们身份、骄傲和安全感的来源。结果,我们敬拜的,不再是创造主,而是被造之物。
如果我们不在工作中敬拜上帝,我们就会把“工作”本身、或它带来的金钱与地位当成崇拜的对象,或者仅仅把工作视为通往休息与享乐的手段。“工作”在希伯来文中的词根与“服事”相同,尤其指向“敬拜神的服事”。我相信,这两者原本就应当合一。我们的工作,应当以一种荣耀神、敬拜神、并服事神与他人的方式进行。
所以,我们需要深刻理解一个真理:日常工作同样具有天国的价值。这里面蕴含两层重要意义。首先,敬拜不仅仅是主日的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堂或特定的宗教仪式。敬拜是一种贯穿我们整个生命的生命姿态,是我们对神全然委身、全心依靠的生活方式。无论我们在做什么,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思想、言语和行动来荣耀神,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从祷告、读经,到与人交往、处理事务,都作为向神献上的敬拜。
其次,我们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都花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职业岗位、家庭事务、志愿服务,还是学业与个人事务,这些日常工作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我们在职场上的诚信、勤勉、同理心、创造力,都是对神的回应和献上,工作也因此承载了天国的价值。
敬拜与工作不再割裂:工作是敬拜的一部分,敬拜也在工作中彰显。正如《罗马书》12章1节所说,我们要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将这种生命观融入日常工作,我们的生活就会真正成为“在世却不属世”,每一份工作都可以成为荣耀神、服侍他人、彰显天国价值的舞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