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是上帝从世界中呼召出来的一个基督徒群体,因此,在教会中的信众必然是丰富而多元的。信众们带着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等汇聚一堂,宛如一个属灵的大家庭。面对如此复杂的人员构成,牧养工作若采取“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单一模式,势必会力不从心,无法满足羊群真实而细微的需要。那么,如何实现有属神智慧、有果效的牧养呢?今天,让我们从圣经领受其中上帝所启示的分类牧养策略。
一、识别多元牧养需求,接纳差异化需要的现实
教会绝非一个同质化的“加工厂”,而是一片由各有特色的活石建成的灵宫。就像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也得接纳信众各种差异化的需要。
首先,性别差异带来不同的角色定位与属灵挑战。弟兄可能更需要在其职场、家庭中实践“做头”的仆人式领导;而现代社会中的姊妹则可能面临的挑战,是在持守温柔、持家等美德与承担现代社会角色之间寻求平衡,做好丈夫的“帮助者”。
其次,年龄阶段是划分牧养需求的一条清晰主线。年长者经验丰富,但可能面临健康衰退、孤独感与信仰传承的焦虑;中年人肩负家庭与事业的重担,是教会的中流砥柱,却也最容易在忙碌中灵性枯竭;青年人充满活力与理想,但也在世界观、婚恋、职业生涯的选择上充满困惑与试探。
再者,职业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信众所面临的具体试探与见证场合也不同。一位企业家需要思考如何践行商业伦理,在竞争中持守信实;一位知识分子则需要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建立稳固的关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众,对权威、表达方式的理解可能迥异,需要彼此包容与理解。
忽视这些差异,企图用“一篇道喂饱所有人”的方式牧养,就像医生对不同症状的病人开出同一味药方,其结果要么是药不对症,要么是药力不足。因此,承认并深入研究这些差异化需求,是实施分类牧养的第一步。
二、圣经中的分类牧养智慧
圣经对不同群体的牧养提出了具体而智慧的指导,体现出细致而精准的关怀。
1、按性别与年龄的细致划分
《提多书》《提摩太前书》等经卷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信徒给出了明确劝勉。例如,对老年人要尊重,劝他们成为榜样;对少年人要如弟兄般劝勉谨守;对老年妇人要敬重,鼓励她们教导年轻一代;对少年妇人则要用智慧引导,活出美好的见证。这些教导反映出牧养应贴合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与需要。
2、按灵性光景与职分的精准定位
保罗对不同处境的人也给予不同对待。例如对寡妇,他区分真正无依无靠与尚有依靠的,强调教会当合理承担;对教会领袖则设立严格的品格标准,要求他们活出榜样;对富足人则提醒他们不要倚靠钱财,而要倚靠神。这些都显示出牧养不是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与属灵责任作出合宜引导。
总之,分类牧养不是为区分等级,而是为了更好地成全每位信徒,达成“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的属灵目标。
三、实践的路径:在爱中践行分类牧养
我们既然领受了圣经的启示,就当思考如何在今日的教会中践行分类牧养。
深入观察,建立信众基本档案。牧者与同工团队需要走出办公室,主动进入羊群的生活。通过家访、小组交流、个别谈心等方式,系统地了解会众的年龄、职业、家庭状况、恩赐、面临的挑战以及属灵状况。建立一份动态的、以关怀为目的的“属灵需求地图”,为分类牧养提供数据支持。
建立多层次的小组事工体系。大型聚会(如主日崇拜)提供共性的真理喂养和集体敬拜,而小组则是实践分类牧养的最佳平台。可以按生命阶段建立夫妇团契、老年团契、青年团契;按职业兴趣建立职场团契、企业家团契;甚至按特定需求建立如“新手父母小组”、“单亲关怀小组”、“抑郁症互助小组”、“单身姊妹会”、“单身弟兄会”;根据各自掌握真理的基础和需要吃灵粮的需求程度不同,建立查经小组、同步陪读小组、深度研经小组等。在这样的小环境中,分享、代祷、喂养更能切中要害,彼此扶持也更为直接有效。
训练并差派平信徒领袖。当前多数教会羊多工人少,一个牧者甚至要牧养几十名会众,他们也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的挑战。因此,要积极发掘并培养在特定群体中有负担和影响力的平信徒领袖。例如,邀请成熟的企业家弟兄去牧养职场新人,邀请经历过风浪的老年姊妹去关怀年轻的母亲。让“过来人”牧养“同行人”,能使牧养更加接地气,更有说服力。
讲台信息与专题教导相结合。主日讲道应注重基要真理的全面性,但同时可以定期举办针对特定群体的专题讲座或课程。如“圣经中的婚姻观”、“基督徒的财富管理”、“如何应对职场压力”等。这使得真理能够精准地切入不同群体的具体生活场景。例如,许多教会开展了“男女大不同”婚恋培训,引导弟兄姊妹认识并接纳性别差异带来的挑战,学习在婚姻中融合与和谐相处。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牧养思考。《提摩太前书》中特别强调家庭见证,牧养不能只盯着个人,也要看顾其家庭整体的属灵健康状况。鼓励教会多进行家访,设立家庭祭坛祷告,举办夫妇特会,从而坚固教会最基本的细胞单元。
鼓励牧者与信众互牧、信众之间互牧。《提摩太前书》5章17节强调:“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信众需主动关心牧者生活,通过探访、祷告减轻其压力。同时,信众之间也应彼此劝勉,形成牧者与信众互牧、信众之间互牧的良性循环。
防范牧养风险。要警惕异端利用信众灵性空虚的漏洞,通过系统慕道课程筑牢信仰根基。例如,为新信徒开设“福音真道”入门班,避免因误解教义而偏离正道。
四、小结
分类牧养,绝非降低标准去迎合不同群体的偏好,恰恰相反,它是在忠于圣经真理的前提下,以基督那颗“认识他的羊”的牧者之心,效法保罗“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的智慧与爱心。当我们放下“一刀切”的懒惰,拾起“按需供应”的忠心,我们才能真正地践行主的教导:“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使教会中的每一员,无论男女老幼,身处何境,都能在真理和爱中被建立,长成基督丰满的身量。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