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还有谁能比一个懒散的牧师更坑人呢?信徒心里的火快灭了,他看不见;撒旦在旁边捣乱,他不管。本该是引路的灯,结果自己先暗了;本该是牧人的杖,结果成了摆设。这样下去羊群不就容易散了吗?”这是最近一位教会的牧师发出的感慨,反映了我们教会部分传道人存在的问题:未能活出“光和盐”的样子。这样的“懒散”甚至是“懒教”,最终把教会和信徒都给带偏了,教会的人心也散了。
为什么现在有些传道人的讲道会让信徒感觉到没有新意,如同枯燥无味的“心灵鸡汤”或令人疲乏的“谆谆教导”呢?用部分信徒的话来说,实际他们讲的道里面“没有道”,透露出一股“AI腔”,甚至是味同嚼蜡。其结果自然是造成信徒不爱听了,甚至是转而前往其他的教会去了。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主要包括传道人自身的学习提升不够、讲道脱离实际、被信徒说“没有见证”等。这些问题的核心,也包括传道人和信徒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产生大的距离?这其中一个直观的原因,就是传道人讲道结束后“转身就走”所带来的疏远感。我们每天都在祈祷中说“我信圣徒相通”,若传道人讲完道就走,这“心”又如何相通呢?
在教会的传福音讲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种不同类型的传道人:一种是讲完道后,传道人会走下台来,和会众同在,倾听信徒们的声音,征求意见,为有需要的信徒按手祷告。对有困难的、或者出现困境的信徒,他们给予鼓励,甚至当场帮助解决问题。有的还应信徒请求为他们祷告,甚至应邀对有特殊情况而来的慕道友施洗。另一种情况则在最后一句 “阿们” 落下时,便收起讲台上的电子设备与手稿,转身离开会堂,仿佛完成了一份与听众无关的任务清单。外请的传道人或许因行程匆忙有其难处,但本堂负责人若也如此,便难免让信徒感到这份侍奉的疏离。
当讲道结束如同一场演出散场,彼此间缺少真诚的交通、深入的交流、贴心的了解与温暖的感情联结,教会便容易失去同心合意的根基。人心若如隔层皮,牧者与羊群形同陌路,那份本该在基督里流淌的爱,便难以真正滋养生命。这样做缺少交通、缺少交流、缺少了解、缺少感情,最后导致人心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直白而言,就是缺少爱,牧者和“羊群”隔了“两层皮”,形同陌路。
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聊这个话题:传道人尽量不要讲道之后转身就走,离开会众。因为要做好牧人,那你就要认识主的羊,而主的羊也才会认识你。牧者应该走下讲台,与会众打成一片。台下的牧养、深入到会众当中的联结,甚至比讲道更重要。这并非额外的负担,而是牧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蕴藏着多重属灵益处。
一、有助于传道人讲道水平的提高和进深,实现教学相长的美好循环。
马丁·路德说,基督教信仰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基于“信徒皆祭司”的平等与服侍。讲道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是与信徒生命经验的对话。当传道人耐心倾听会众对经文的领受、对信息的疑问,甚至是不同视角的看见,便能更清楚地了解听众的生命处境与认知层次,从而在后续的预备中调整角度、丰富内容,让真理的宣讲更贴合实际需要。正如保罗在哥林多教会时,既传讲真理,也重视信徒的反馈。这种双向的互动让福音的传播更有力量。
在这方面,对于我们年轻的传道人特别重要,毕竟他们在教会服事的时间短,而且社会经验和见证也不多。讲道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而我们的信徒并不是芸芸众生,他们其中不乏有灵命很深的、辨别能力很强的老信徒和高级知识分子。传道人走下台来,实际上也是在倾听他们对讲道的需求,也是对自己讲道的一个评价,也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也是“反哺牧者”,灵命的互动:走下讲台,这绝非单向的付出;与会众的交流,是牧者极其宝贵的属灵功课与生命滋养之源。
二、这能促进传道人与信徒之间心与心的真实沟通,打破属灵的隔阂。
约翰·卫斯理的小组运动核心就是“双向造就”。讲台之上的身份容易形成距离感,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形成“单向”。而讲道后的平等交流,能让传道人卸下 “宣讲者” 的外壳,以弟兄姐妹的身份与信徒相交,这就是“双向造就”。一个真诚的问候、一次专注的倾听、一句同理的安慰,都能让信徒感受到被尊重与被关爱,从而愿意敞开内心,将真实的挣扎与得胜分享出来。这种心灵的联结,正是建立信任的基石,也是牧养能深入骨髓的前提。这也是有的传道人讲道之后走下台来,被信徒们团团围住,大家热情得“七嘴八舌”地讨论的一个主要原因。
真正的认识需要时间与贴近——走下讲台正是主动建立彼此认识、彼此相爱的关系。就是说有助于传道人与信徒之间的心与心的沟通交流。而且也是传道人,特别是教会的负责人尊重信徒,信徒也尊重他们,彼此相爱的体现。
三、有助于了解和倾听信徒的心声、要求和他们所需要提供的帮助。
倾听信徒的心声,体察需要,做信徒知心的朋友。会众的面容、眼神、话语,往往蕴含着讲台之下真实的生命状态——他们的困惑、挣扎、喜乐与伤痛。传道人,尤其是教会的负责人需要俯身倾听,才能触摸到讲道信息在实际生活中的回响,了解真理如何真正落地生根。这是牧者不可或缺的“属灵触觉”。
马丁·路德曾经说过:“牧者若只安于讲道却拒绝喝会众家里的汤,他便仍在建造巴别塔。”他的《桌边谈录》中就记载了路德常与信徒同桌吃饭,倾听他们的挣扎。牧者应该在会众中及时关怀,活出安慰,讲道中提及的真理、应许与盼望,需要在个体的生命困境中被具体地诠释和应用。一句及时的安慰、一个温暖的祷告、一次耐心的解答,便能将抽象的教义化作切实的扶持,让“彼此相爱”的命令在此时此地鲜活地彰显出来。那些带着重担而来的灵魂,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拥抱。
四、有助于传道人和信徒之间的相互了解,同心合意地传福音、复兴主的圣教会。
讲台是传递真理的圣所,要打破“圣台结界”的象征意义。牧者主动走下台阶,与信徒在一起,就表明真理需进入生活现场。传道人“走下讲台”,来到会众中间,这是了解信徒实际需求的重要途径,让牧养更具针对性。信徒的需要往往藏在日常的言语与表情中:或许是一位母亲在提及孩子时流露的焦虑,或许是一位失业者在分享时隐藏的失落,或许是一位慕道友在探讨信仰时带来的困惑。当传道人愿意花时间停留,便能敏锐捕捉到这些未被言说的需求,从而在祷告中记念、在关怀中回应、在教导中引导,让牧养不是泛泛的安慰,而是精准的扶持。正如耶稣在世上时,常常主动走向需要帮助的人,了解他们的处境后给予恰到好处的恩典。
笔者曾经就在一个教堂遇到这样一件事:教会的负责人讲道之后来到台下,信徒们纷纷找她倾诉。其中一个失业的老姊妹找到了牧师,说明了她的情况。牧师马上就请来主内一位作职业中介的姊妹,当场就为她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五、这能促进教会整体的和谐,凝聚同心合意的力量。
教会的复兴不是靠单一的讲道,更不是讲完道之后,转身就离开教堂、离开会众扬长而去,而是靠众信徒在基督里的彼此联结。当传道人以身作则,主动与信徒建立关系,便会带动整个教会形成彼此相爱、互相担当的氛围。信徒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归属感,便会更愿意为教会的事工摆上自己,无论是传福音还是服事弟兄姐妹,都能出于甘心与热忱。正如初期教会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使徒行传2章42节),这种紧密的联结让福音得以兴旺。
教会传道人的使命,远不止于在讲台上传递信息。一篇讲道结束并非牧养工作的句号,而应是更深层牧养的开始。若讲道人匆匆离去,如同完成一项“打卡”任务或“应付差事”。这不仅会错失了宝贵的牧养契机,更可能无形中在牧者与羊群之间筑起一道隔阂,传递出一种疏离感。
会众的反馈、疑问甚至挑战,如同一面属灵生命的镜子,映照出讲道信息传递的清晰度、适用性以及牧者自身生命的盲点,促使我们更深地反思、谦卑地学习。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德国神学家、牧师和反纳粹抵抗运动烈士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在《团契生活》中强调:“基督不是抽象概念,祂活在邻舍的声音中。拒绝倾听会众的牧者,实则在拒绝基督。”
六、这是将基督的爱具体彰显的方式,让真理以生命的形态被看见。
传道人“走下讲台”,来到会众中间,是践行主耶稣基督的传道实践。主耶稣在世上时,不仅用言语传讲爱,更用行动践行爱——祂与税吏同席,为门徒洗脚,在十字架上为仇敌祷告。传道人讲道时宣告的 “神爱世人”,需要通过讲道后的陪伴、关怀与帮助,成为信徒可以触摸到的真实。当信徒在困境中得到鼓励,在软弱时得到扶持,在迷茫时得到指引,他们便会从传道人身上看到基督的影子,从而更深地体会那份舍己的爱。
我们要避免形式主义的“打卡”态度。这其实涉及基督教牧养实践的核心问题——牧者与羊群的关系。传道人要超越讲台,讲台只是传道人传福音、牧养会众的小小一部分,更多的是在“台下”。在“台下”的“功夫”,包括和信徒交流、交通、探访、慰问等等,台下的亲密结合才是牧者与会众联结的生命之道。
真正的牧者之心,呼唤我们走下讲台,走进肢体之中。这主动的靠近,是效法基督道成肉身、走入人群的榜样。
当传道人“走下讲台”、与会众打成一片,便能深化连接,建立信任。真诚的交流是建立深厚、信任的牧养关系的基石。当牧者愿意花时间与会众交谈、分享生活、分担重担,便是在宣告:“你很重要,我在乎你。”这种真实的连接,远比一场精彩的讲道更能坚固信徒的信心和委身。
牧者走下讲台是讲道能力的磨刀石,可以了解会众真实的挣扎、疑问和渴望,是预备下一次讲道最直接的素材库和方向标。它使讲道不再悬浮于空中,而是深深扎根于会众生命的土壤,更具针对性和生命力。
牧长走下讲台是灵命成长的活水泉源,在服侍、安慰、陪伴他人的过程中,牧者自身的爱心、耐心、信心也得到操练和提升。见证会众生命的成长与神的作为,是牧者灵命持续更新的强大动力。
总之,我们恳请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牧者请务必预留时间,也预备好心怀,在讲道结束后,主动融入你的会众之中。 让每一次讲道的结束,成为牧养关系深化、彼此生命共同成长的起点。这不仅是对会众的牧养负责,更是牧者自身在基督里生命不断丰盛、事奉越发有果效的必经之路。这看似“额外”的付出,实则是蒙福的管道,连接着讲台与生活,连接着真理与生命,也连接着牧者与神所托付的群羊。
我赞同这样一句话:讲道结束,牧养才开始。当传道人从讲台走向“哭墙”(指会众真实的生命困境),便是活出柔和谦卑的奥秘。正如约翰·斯托得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基督教领袖不是站在高处发号施令,而是走在前面作榜样;不是辖制群羊,而是服侍他们;不是索取,而是给予。而会众的责任则是尊重、顺服(在合乎圣经的前提下)、爱护并支持他们的领袖。”迪特里希·潘霍华的话也提醒着我们:“这不是终点,而是道路的开始——通过上帝、走向上帝。”
讲道之后走下台,来到信徒中间来。
彼此相爱基督里,彼此进深主安排。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