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看过不少在名山观看日出的美文,竟没有一篇能及著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的《泰山日出》。
读过几行,我们便仿佛与作者同在泰山的玉皇顶了,而这玉皇顶也只如一座小岛,东西南北全都平铺着弥漫的云气,整夜的暴风,砌成了一座无涯的云海。“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在这茫茫的云海中,作者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我们也静静地站着,脑海里纵情展演着飞扬的想象,想象这云海是鸽子的归巢,是仙鹤与白天鹅们天上的家乡,是雪原,是冰雕……然而,没有人能与志摩的想象力比肩。
置身云海中,志摩竟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象一面黑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好一位虔诚的祈祷者!好一位祈祷的巨人!其实,这不是想象力的差异,志摩原本就是一位渴望光明,为之默默祈祷的先行者,朝圣者!这默祷当然会生出显应,天父上帝当然会为他赐下喷薄而出的异彩: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这位祈祷的巨人所渴求的光明不是抽象空洞的,徐志摩有自己真实的理想,那就是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但现实的黑暗势力却沉沉地笼罩着,长夜一般。他不满,他诅咒,腐朽的旧社会、帝国主义和新旧军阀,都是他抨击的对象,而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他则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他向往爱、自由和美,梦想这三个光明体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一个国度里,因此而形成了一种“单纯信仰”。是的,“信仰”!在现代文学史的绚丽长廊中,徐志摩是别具一格的诗文大家,真诚,浪漫,富有理想和激情,他高扬大胆奇绝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座座梦幻的花园,朵朵奇卉,声声鸟啼,其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早已如珍宝,深藏于国人及世界的亿万颗心灵。然而,徐志摩的文学成就与基督教有着极深的精神渊源,他诗文中大量的圣经元素、信仰内含和极力推崇的基督精神,却一度被人忽略而久久地深埋着,直到近日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正因为徐志摩以其超然的灵性天赋,从文学艺术的途径,实践着精神朝圣的追求,他才成为眼前真实的祈祷者象征——泰山绝顶!
在《泰山日出》里,志摩幻想黑暗的一页永远翻过去了,他长久以来所祈祷的光明,与眼前正在升腾的日出景观交汇了。诚挚祈祷的灵与永恒聆听的灵又一次碰撞,放射出绚美的万丈光焰: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兽形的涛谰,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馒形的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
“再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朋友,你注意到了吗?那代表着光明与希望的朝阳,也是一位巨人的形象!他的肩是无垠的,展开在大地的边沿,他跃出地平的面庞,是纯焰的圆颅。他是天父上帝的使臣吗?为着志摩祈求的精诚,他从灵界飘来,回应并显像给祷告之众生!
散发祷祝的巨人,幻化在无边的云海上,我们和众多的读者们一样,虽然看不见他的身彩了,却能听到并欣赏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应和着他欢欣的主旋,我们也发出清亮柔美的和声。
这欢声随霞彩铺展开去,又飘浮起来,向上,向上,向着天上灿亮的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