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乐更是广大信徒喜闻乐见的信仰表达,圣诗更是牧养人心灵的快捷手段方法,一首好的歌词配上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就唱到人心里,甚至比读经听道来得更快,抓住人改变人,效果极佳。我也是因实践中体会到圣诗灵歌创作的重要与迫切,同时这两年也受圣灵感动开始写一些教会牧养的诗歌,做一些圣乐牧养的探索和尝试。
在农村教会的日常管理中,一些信徒“一哭二闹三上吊”式的闹事行为尤其棘手,不仅严重扰乱聚会秩序,更可能引发教会分裂。尽管教会渴望妥善处置,但受多重因素制约,往往陷入“想管不敢管、想解决解决不了”的被动局面,其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侍奉的本质是尊重而非控制,其价值体现在自愿而非被迫中。如果我们看到事工小组或教会资金出现了问题,千万不要信仰绑架信徒必须参与侍奉或奉献,而是要为教会祈祷,让上主兴起合适的同工参与,心甘乐意地奉献自己,只有这样教会的各项事工才能在真诚和谐的环境下进行。
这几天极端女权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这种思潮又与基督信仰存在着明显隔阂,那么这几位基督徒又是如何看待极端女权的现象呢?
从三代无房到安居乐业,祖墓见证了文枫后裔的奋斗与传承。如今,文枫家族近二百人,早已告别“三代无房”的艰辛,在信仰与奋斗中枝繁叶茂。葫芦山上的祖墓静静守望,左右两棵柏树一年一年长高,如同林文枫子孙后代像柏树一样茁壮成长,仿佛先人的祝福仍萦绕山间,天马山云雾似先人低语:愿百世其昌,主恩长存。
教牧同工的服侍,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教会的真实光影。“观察与亲历”栏目的故事,不仅讲述个体的经历,更映照着今日教会的处境——从城市到乡镇,从传统到转型,从孤独的坚守到群体的更新,每一条服侍的路上,都有挣扎、等待与恩典。
丰富的网络属灵资源给信徒带来了便利,却也让人心容易漂泊。地方教会或许平凡,却承载着神对祂儿女的心意——在这里,信徒学习委身,恢复敬拜的圣洁,彼此守望,共同成长。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资源与选择,而是回到家园般的教会,在那里扎根,在那里更新。本期“今日教会”前两个栏目选取的文章为您展现本地教会的宝贵之处,而我们作为信徒,参与和委身本地教会极其重要。
本期“今日教会”聚焦“牧养年轻信徒,扶持年轻同工”这一主题,探讨如何有效吸引并留住年轻一代。“观察与亲历”与“思考与建议”两个栏目的文章深入分析了如何实现对年轻信徒的深度牧养,培养新一代同工,实现信仰的代际传承与教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正确面对死亡?如何对处于生命末期的人进行临终关怀或重症关怀,让他们能够安然无憾地走完生命旅程?如何对经历至亲分离的家属进行哀伤辅导?这些成为越来越多爱心人士以及基督教界关注的议题。本期“今日教会”选取的数篇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了上述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