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近代西医奠基者——启尔德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26 13:14:32
分享与播放
历史照片

医疗是近代来华传教士从事的重要事业之一,他们在中国各地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成为中西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在成都,有一位传教士为当地西医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就是启尔德。

1867年11月20日,启尔德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他从小对医学怀有浓厚兴趣,通过勤奋学习,最终在加拿大金斯顿王后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当时加拿大一位杰出的青年医生。

出于虔诚的信仰,启尔德决定远赴东方传播福音,并用医术救治中国百姓。他毅然放弃优渥的工作,加入卫理公会,成为一名医疗传教士。1892年,25岁的启尔德与志同道合的新婚妻子詹妮·福勒一同来到天府之国——成都。

初到成都的启尔德就面临严峻考验。当时成都爆发大规模霍乱,他的妻子詹妮不幸感染离世。痛失爱妻的沉重打击没有让启尔德退缩,反而坚定了他“以医济民”的决心。同年,他在成都东门的四圣祠街建立了“福音医院”。此外,他们还在四圣祠街购置一片菜地,用于修建礼拜堂。医院创立初期,启尔德身兼数职,既是院长,又担任医生、护士和护工的工作。

启尔德为贫苦百姓免费诊治、发放药物,并积极推广卫生知识。虽然当地民众起初对西医心存疑虑,但在启尔德精湛医术的治疗下,许多患者得以康复,前来就诊的人日渐增多,现代医学的种子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然而,1895年成都教案爆发,启尔德的诊所与住所毁于一旦。1902年,红灯教起事再度使礼拜堂与医院遭受破坏。但每次劫难过后,启尔德都选择重返成都,重建医院。(注:红灯教早期亦称灯花教、燃灯教,是四川地区民间秘密结社。)

1907年,利用清政府赔款和社会各界捐赠,四层楼的四川红十字福音医院顺利竣工。这座拥有120张病床和先进医疗设备的医院,成为当时四川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西医医院。启尔德确立了“贫者免费,富者量力付费”的原则,使无数贫困民众获得了医疗救助。

在行医过程中,启尔德深刻认识到,仅靠个人力量难以改变当地医疗落后的现状,培养本土医疗人才才是根本之策。他积极奔走,联合英美教会力量筹建华西协合大学,并担任首任理事会主席。同时,他推动创立仁济医院护士学校,这是中国西部第一所护理专科学校,为四川培养了首批专业护理人才。

启尔德的事业始终得到家人的支持。1897年,他与启希贤结婚,这位志同道合的伴侣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启希贤创办了四川第一所女子医院——仁济女医院,成为四川首位公开执业的西医女医生。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四圣祠街的医疗建筑群不断扩展,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医疗中心,其影响力辐射整个西南地区。

除了医疗与教育,启尔德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他发起组建四川红十字会,以红十字名义救治大量伤员,使仁济医院成为四川首家红十字医院。他多年呼吁四川总督立法禁止鸦片与缠足,启希贤则倡导成立四川天足会,共同推动社会移风易俗。启尔德的足迹遍及四川各地,在荣县、乐山、自贡等地创办了11家仁济医院分院,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偏远州县。

1920年,启尔德因长期劳累、旅途奔波引发肺炎,在返回加拿大探亲期间安息主怀,享年53岁。然而,启尔德家族的爱心传承并未中断。长子启真道后来出任华西医学院院长,继续深耕医学教育。孙女玛丽作为第三代医疗志愿者,回到四川投身医疗事业,家族三代十余人在华西坚守长达72年。启尔德一家的美好见证,赢得了教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动人篇章。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