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堂建筑地图》一书近期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作者周进博士从历史和建筑的角度解析了现存的48座教堂,将建筑、城市与旅行结合起来,以简明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呈现了一条上海教堂的行走路线。
这本属于城市行走系列的书出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周进博士。他在书中介绍道,上海曾经有771所教堂,历史上走在城市一度可以听得见管风琴奏出的圣乐、远远可以看到教堂的高塔。但这一数字中近一半是利用固定空间挂了牌的聚会点,仅在宗教学意义上被算作教堂,实体教堂建筑则为471所。
周进博士选取了48座富有特色的教堂,呈现上海近代建筑群中教堂这一群体
作者选取的教堂样本,呈现了近400年来上海教堂历史的发展脉络。样本包括了上海现存教堂的起点——老城厢的敬一堂(建造于1640年)、新近装修完成的圣三一堂(1843年上海开埠后现存最早的基督教新教教堂)等,以及上海最为熟悉、甚至可以谈得上标志的建筑——徐家汇天主堂。
周进博士选取的48座教堂中,还包括了昆山路上的景灵堂、多伦路上的鸿德堂等有代表性的新教教堂。
除了介绍有代表性的新教、天主教及东正教教堂之外,作者还提供了上海教堂的区域分布,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分别标记出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教堂。这一区分让读者一目了然的看到,几乎所有的新教教堂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而天主教则位于城郊。这进而又带出对新教与天主教不同的传播方式的解读:17世纪早期即进入中国的天主教派一度发展十分迅猛,但在清代的禁教运动中遭到重挫,不得不谨慎地避开城区,依托江南水乡的密集水网在郊区村落进行传教;而开埠后作为后来者进入的新教,已难以寒冬天主教在城郊的影响力,加上未经历过挫折无所畏惧,就将其传教对象集中在中心城区的大量流动人口中。
对上海教堂建筑的研究,也显示出近代历史上基督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包括当时基督教会的教育、医疗、印刷出版事业。周进认为,上海教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上海坐拥丰富的资源。
周进希望通过一本将建筑、城市与旅行结合起来的读物,让普通市民开始了解上海教堂、走近上海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