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考文与和合本圣经:历史的交织与影响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1-26 16:02:15
分享与播放

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年1月9日—1908年9月28日),字东明,美国宾夕法尼亚人,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来华传教士。183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基督徒家庭,1854年受洗,185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杰费逊大学,1862年毕业于神学院,1863年受长老会派遣,来中国传教,1864年1月到达登州(今山东蓬莱),开始其在华长达45年的传教生涯。在山东从事宣教、教育长达45年之久,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文会馆、广文大学(齐鲁大学之前身);开设博物馆,传播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被誉为“十九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传教士教育家”。在其人生最后十八年,担任圣经翻译委员会主席,主持翻译了流传的圣经中文译本“和合本”,他翻译的《圣经》版本至今仍广为使用,他率先在近代中国使用阿拉伯数字,开辟了数字教学的先河。

——选自《狄考文传:一位在中国山东生活了四十五年的传教士》

在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教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长河中,狄考文与和合本圣经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二者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理解那个特殊时代宗教传播、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复杂景象。 

狄考文,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于 1863 年踏上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开启了他在中国长达四十多年的传教生涯。他来到山东登州,秉持着传播基督教教义的热忱,积极投身于传教事业。狄考文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布道活动,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传教以及中国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于是,他在登州创办了文会馆,这所学校在当时的中国教育领域可谓独树一帜。文会馆教授众多学科知识,涵盖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文化以及基督教神学等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一批又一批既接受了西方知识体系又对基督教有深入理解的中国学生从这里毕业,他们犹如一颗颗种子,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文化与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渗透。 

而和合本圣经的诞生,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众多传教士意识到,之前在中国使用的不同版本圣经存在着翻译风格各异、术语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这给圣经的传播以及中国信徒对教义的准确理解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传教士们决定联合起来,共同翻译一部统一的、高质量的中文圣经版本,这就是和合本圣经。狄考文积极参与到了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工作当中。他凭借着自己对中文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以及对基督教教义的深刻领悟,在翻译团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和合本圣经翻译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语言上的巨大差异。中文与西方语言在语法结构、词汇语义、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例如,基督教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God”,如何准确地翻译成中文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翻译者们需要在尊重中文表达习惯的基础上,又不失原文的宗教内涵,经过反复斟酌,最终确定了“神”“上帝”等译法。其次,文化背景的不同也给翻译工作造成了重重阻碍。圣经中的许多故事、隐喻都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土壤之中,如何让中国读者能够理解这些陌生的文化元素,是翻译者们必须攻克的难关。他们在翻译时往往采用注释、解释性翻译等方法,尽量使中国读者能够跨越文化鸿沟,领略圣经的要义。 

狄考文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他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在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助手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他与其他翻译者们一起,逐字逐句地推敲圣经经文的翻译。他们参考了大量的中文经典著作,力求使圣经的翻译语言既符合中文的典雅风格,又能准确传达基督教教义。例如,在翻译圣经中的诗歌部分时,他们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与节奏,使翻译后的经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美感,同时又不失宗教的庄严神圣。 

和合本圣经的完成并广泛传播,对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了中国基督教教会使用最为广泛的圣经版本,为中国信徒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圣经文本。通过对和合本圣经的阅读与学习,中国信徒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基督教教义,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许多中国基督徒在和合本圣经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与神学思想,并积极参与到教会的建设与传教活动之中。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和合本圣经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个独特产物。它将西方的宗教经典以中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的语言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一方面,它把西方的宗教观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元素带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它也促使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例如,和合本圣经中的一些文学表现手法,如叙事技巧、比喻象征等,对中国近代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发,一些中国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了这些手法,创作出了具有新风格的文学作品。 

狄考文参与和合本圣经翻译工作这一历史事件,反映出了当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策略的转变。从早期单纯的布道传教,逐渐转向注重教育、文化交流与宗教经典翻译相结合的多元传教模式。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社会的特点与需求,也为基督教在中国的长期存在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狄考文传教以及和合本圣经传播的背后,有着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历史大背景。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利益相互交织。他们借助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在中国进行传教、办学等活动,这对中国的主权与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干扰。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传教士们在文化交流、教育普及等方面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狄考文与和合本圣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见证了那个时代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波澜壮阔,也反映出了宗教传播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多元性与复杂性。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为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宗教对话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