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会与文化的四大趋势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2-08 16:35:13
分享与播放

思想从何而来?人们普遍认为,许多思想最初来源于学术界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理论世界中提出概念,随后“向下渗透”到大众文化。例如,早在“觉醒”(woke)一词被用于支持种族正义的运动,或最近互联网上成为一种贬义词之前,围绕这一概念的复杂理论(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政治哲学)就已经在著名大学中被深入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概念逐渐影响了主流社会。

如果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教会,就意味着大家在主日听到的深刻讲道,可能源自教会历史上一位伟大神学家的著作。这些深奥的见解在不断传播和演绎中,最终以更易理解的方式进入信徒的生命中。

然而,位于英国伦敦的保守福音派神学院奥克山学院(Oak Hill)的跨文化培训主任克里斯·豪尔斯(Chris Howles)指出,思想传播的方向并非由上而下单向流动,也可能是“向上渗透”。他表示:“有时候,在实际发生的事情上,学术界反而落后于地方教会。”

最近,英国首要基督教(Premier Christianity)杂志编辑萨姆·海尔斯(Sam Hailes)与多位神学家和教牧领袖对话,探讨正在影响基督徒思考和信仰实践的新思想,发现当前欧美教会和文化呈现以下四大趋势。

一,大规模移民基督徒影响着本地教会和宣教特征

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规模空前庞大。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可能会有12亿人生活在出生国以外的地方。

马拉维神学家哈维·奎亚尼(Dr. Harvey Kwiyani)曾分享一组“惊人数据”,以英国伦敦为例,虽然伦敦的非裔居民仅占14%,但在伦敦教会的任何一个主日当中,他们占教会人数比例都高达60%。这些移民正“振兴并重新点燃”被移民国家的基督教活力。

如何应对教会所呈现的多元文化特征,这是基督徒此前从未正式思考过的问题。当我们与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信仰视角的人一起敬拜时,这意味着什么?会众对圣经、上帝的属性,以及对敬拜、事工和使命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美好的。但也必须承认,快速的文化变迁对于移民接受地的某些人来说是“令人不安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除了对当地教会的影响,这一趋势也改变了全球宣教的特征。以前人们常认为基督教宣教是“从西方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但如今,这种模式已被彻底改变。基督教信仰呈“多中心化”特征(polycentric),即不再由单一地区主导,而是多点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基督徒尤其非洲、拉丁美洲的基督徒在全球基督徒人数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跨文化宣教专家克里斯·豪尔斯分析,尽管当今世界的移民规模前所未有,但这一切并非偶然,因为“上帝在迁徙中有其旨意”。这一理念可追溯至《创世记》第三章,当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时,迁徙的故事便已开始。从《使徒行传》第七章司提反的讲道也可知,旧约叙事表明,上帝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民族、文化或背景。因此,从本质上讲,我们的上帝是一位“行动中的上帝”(God is a God on the move)。

豪尔斯补充道,相较于其他主要宗教(如印度教主要集中在印度,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和中东),基督教真正具有全球性特征,“基督徒比任何其他宗教群体都更具迁移性。这种迁移性与我们的信仰本质息息相关,因为我们信奉的上帝无法被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地方……五旬节的事件表明,福音的信息是向所有民族、所有语言敞开的。它本质上是一个普世性的信仰,是一个可被翻译和传播的信仰。”

二,宗教复兴(A Religious Renaissance)

宗教复兴(religious renaissance)这一趋势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类似的说法有“氛围转变”(vibe shift),“信仰复兴”(revival)。

曾在2006年风靡全球的无神论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上帝的迷思》(The God Delusion)代表的新无神论运动,已经逐渐消退,并未能真正改变社会思潮。如今,文化潮流正在朝向信仰上帝,而非远离它。思想界不断出现正视基督教的知名知识分子,甚至包括一些曾经的新无神论者。如阿言·赫西·阿里(Ayaan Hirsi Ali)和道金斯的前助手乔什·蒂莫嫩(Josh Timonen),他们都已归信基督教。而在中文互联网上颇受欢迎的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在多年含糊其辞之后,最近终于在接受史蒂文·巴特利特(Steven Bartlett)播客《CEO日记》(Diary of a CEO)采访时明确表示:“耶稣就是上帝。”历史学家汤姆·霍兰德(Tom Holland)在其广受欢迎的著作《统治》(Dominion)中,强有力地论证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西方道德”或“西方价值观”,实际上深深植根于基督教信仰。

英国摩尔兰学院(Moorlands College)院长安迪·杜·费(Andy Du Feu)指出,如今的社会环境与2000年代初截然不同。当时,基督教在流行文化中常被讽刺为保守固执愚昧陈旧,但情况已大不相同。比如,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播客主持人乔·罗根(Joe Rogan),最近邀请了基督教护教学者韦斯利·哈夫(Wesley Huff)做客他的节目,双方围绕新约的真实性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讨论。这期视频在油管上的观看次数已超过500万次。杜·费表示:“罗根正在以一种五年前完全不可能的方式,将基督教思想带入他的庞大受众群体。如果是五年前,他可能会对这些信仰内容嗤之以鼻。”

虽然全球文化思潮内“宗教复兴”正在发生,但也必须承认,基督教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许多人目前仅仅是对灵性话题感到好奇,例如油管上充斥着关于“不明飞行物(UFO)其实是恶魔现象”的讨论,但这种兴趣距离“得救的信仰”仍有一段路要走。

展望未来,杜·费推测,2033年可能会成为一个信仰复兴的高峰或关键节点。他解释道:“是的,耶稣的真实出生年份可能是公元前4年,但从象征意义上来看,2033年将是基督受难和复活的2000周年纪念。作为教会,如果我们愿意抓住这个时间窗口,接下来的八年可能会成为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信仰时刻。”

三,对灵性培养的关注度明显增强

近年来,基督徒对灵性操练、习惯和实践的兴趣激增。不论是“24小时、7天”祷告运动(24-7 Prayer),还是美国牧师约翰·马克·科默(John Mark Comer)灵命塑造著作的流行,都表明许多基督徒都在探索并重新发现减缓生活节奏、与上帝重新连接的方式,比如坚守每周的安息日,定期禁食,或者更慷慨地奉献,重新承诺每日读经的实践等。

是什么推动了这一趋势?有些人认为,一连串涉及高派教会领袖的丑闻促使基督徒——无论是领袖还是普通信徒——回归基本,期望在实践中真正活出基督教的信仰。另一些人则认为,那些宣扬上帝无条件的恩典(即“即使你从不祷告或读圣经,上帝依然爱你”)的教会,并未全面地教导信徒应当腾出时间亲近上帝。

作家兼广播主持人伊丽莎白·奥尔德菲尔德(Elizabeth Oldfield)的个人经历也与这个趋势契合。像许多福音派信徒一样,她在成长过程中把固定祷告和读经视为“枯燥和机械的”,“所有的传统和结构都使人感到死气沉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看到规律性(甚至是“机械)重复的价值,“有时这些话语会变得生动而真诚,我的思想因它们的美而得到扩展和丰富;而有时,我只是出于习惯地念它们,但它们始终在塑造我。”

尽管重新发现古老礼仪或培养灵修操练值得肯定,但一些领袖也看到这趋势存在的潜在危险。杜·费院长注意到,即便是一些良好的灵性操练,例如读经,也可能导致“出人意料的法利赛主义”。他有一个学生,该学生在某读经平台上进行阅读计划,应用程序记录了学生连续读经的天数(即“连胜纪录”)。某天这个学生因为错过了一次读经而向他忏悔,并把手机上的时间调回到前一天,以完成连胜纪录。杜·费院长认为,对于这个学生来说,游戏化(将游戏元素如得分等添加到应用程序中,鼓励更多参与)把读经从一开始的祝福变成了负担。每天坚持阅读圣经的连胜纪录不再是与上帝建立关系的积极激励,而变成了“法利赛式的工具”。

美国基督教领导力培训专家凯里·纽霍夫牧师(Carey Nieuwhof)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他提出,门徒培训已经成为教会中的一个流行词,每个人都在关注它。但凯里认为,门徒训练确实重要,只是有些基督徒可能会由于过度关注它却转而忽视了福传。他建议,虽然灵性操练对个人成长决不可缺,但教会不应忽视大使命,尤其是当前世界的需要。不能单单专注自身,而忽视外界的呼声。一个充实的灵性生活永远不应以忽视大使命为代价。

四,更加拥抱信仰的“超自然”面

信仰中神秘和超自然的一面究竟何时被忽视了,这个原因尚不明确。也许是因为新无神论者的激进态度、后启蒙时代的文化,或者由于某些基督徒追求文化相关性的错误方向。但不得不承认,东西方教会中都有重要群体在回避谈论基督教信仰的神秘现象,甚至对此感到尴尬。

这种尴尬程度甚至让那些处于信仰边缘的人或非信徒都有所察觉。历史学家汤姆·霍兰德曾对一群基督教领袖说:“你们需要更多地谈论那些神秘奇妙的东西。”在与传道人格伦·斯克里弗纳(Glen Scrivener)的一次对话中,霍兰德解释说:“我认为主教、牧师或基督教传道人只是在重复那些你可以从任何温和的左翼自由派那里得到的东西,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每个人都在说这些。”

有些基督徒会认为,淡化信仰中的神秘元素可以帮助教会与文化接轨,但事实似乎正好相反。统计数据显示,星座学和神秘学实践的兴趣在上升。更多地谈论超自然现象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福音策略。

基于此,位于英国吉尔福德的以马忤斯路教会(Emmaus Rd Church)2024年秋天推出了一系列名为“我们相信异事”(We Do Weird)的讲道。这些讲道涵盖了预言、神迹、奇事和属灵征战等主题。该教会的主任牧师皮特·格雷格(Pete Greig)在介绍该系列时说:“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这一生。”

“曾经看似坚定的愤世嫉俗的世俗人文主义正开始动摇,开始破碎。对超自然的信仰已经完全回归。”他邀请听众“质疑那种排斥上帝、完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荒谬性”,并“取而代之一个更为可信、越来越具可能性且吸引人的信念,那就是,我们的世界实际上是被‘神奇’的力量所环绕的。”

跨文化培训专家克里斯·豪尔斯也同意这个观点,“很难否认,圣经非常有意地、明确地谈论了一个充满了灵、天使、首领和权势的中间世界。”

豪尔斯补充道,非洲和亚洲基督徒正在帮助西方教会重新发现一些此前感到“不适”的信仰部分。“非洲和亚洲的基督徒,往往没有继承那种由启蒙时代塑造的、将自然和属灵割裂开来的二元论,他们通常拥有一种更为整体的世界观,其中这两者是相互融合的。(他们往往能意识到灵性和物质世界如何相互作用,因此愿意承认某些事情只能通过天使、魔鬼或首领与权势的存在来解释。许多西方人有时会觉得在这些术语下思考很不舒服。”

本文经编译而成,可查看原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