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太多不好的事情,我快乐不起来。
从大S的离世到方大同的陨落,这些名字曾承载过一个时代的旋律与记忆,如今却骤然消失在时间的河流里。我本以为,名人的离世不会影响自己什么,他们的作品仍在,他们的声音依旧。但不知为何,那些曾在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旋律,如今听来竟多了一丝遥远的凉意,仿佛时间正悄无声息地带走所熟悉的一切。人的悲伤,有时并不只是因为失去至亲至爱,而是因为意识到,生命的流逝不曾停下,我们终将目送太多人离去,直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为被目送的那个。
圣经中说:“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雅1:2)这句话表面看似轻松,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深邃的奥秘,难以完全领会。
仔细想了想,究竟哪些人能深刻感受到痛苦呢?是那些身体深受疾病折磨的人;是那些在情感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渴望却无法得到的人;是那些在世间的邪恶面前无力反抗的人;是那些掌握真理却无法实践的人……从肉体的痛苦到心灵的煎熬,痛苦无处不在,深重且难以承受。但如果人生注定与悲伤哀痛相伴,我们是否只能任由它吞没呢?或者,信仰是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哀痛中寻找方向,让痛苦不只是终结,而是某种更深的开始。
一、哀痛带来的死亡之思:它将我们引向何方?
哀痛是一种奇特的情绪,它让人停下,却不指向任何确切的方向。面对逝去的生命和自身的遗憾,我们无法弥补,也无法挽回,只能站在原地,望着时间带走一切。而更令人难以抗拒的是,我们在别人的离世中,感受到了一种近乎本能的共鸣——哪怕那个人与我们毫无关系,我们仍然会在心底泛起一丝悸动,仿佛他的终结,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自己的命运。
而基督徒的生死观应当以基督为中心,活着是为了荣耀主,死了也是为了荣耀主。正如圣经所言:“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罗14:8)我们一生的目标应当是彰显基督的生命,不论是生还是死。基督已经为我们死而复活,我们也应当为主而活,为主而死。
保罗提到,“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他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死,而是希望基督能够在他身上彰显。我们也应当将自己看作是“死的”,把邪情私欲钉在十字架上,如此,诱惑的世界对我们便没有吸引力。
死亡,作为罪的结果,对基督徒而言却是另一种新的开始。我们的死是在主里“睡了”,与主同在,期待未来复活的新身体和新天新地。正因为如此,保罗愿意为与基督同在而离世。基督徒不应畏惧死亡,因为我们知道死亡并非永恒的隔离,而是进入与主同在的喜乐。
因此,作为基督徒,我们不仅要为活着如何荣耀主祈祷,也应为如何以荣耀主的方式走完生命的旅程而祈祷。无论生死,我们都有一个荣耀的目标——基督,愿我们一生都在主的恩典中活得喜乐,死得值得,彰显基督的荣美。
二、逃避、麻木,还是迎向哀痛?
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哀痛常被视为软弱的表现,甚至是一种必须尽快“克服”的负担。世界上快节奏、效率至上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痛苦的耐受度变得极低,甚至在教会中,我们也可能不自觉地希望哀痛者“尽快振作起来”,而不是允许他们在哀痛中真实地面对伤口,并经历上帝的安慰。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写道:“有一种悲伤,来自于知道太多,看见这个世界的真实样子。理解人生不是一场伟大的冒险,而是一连串微不足道的瞬间;爱情不是童话故事,而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脆弱情感;幸福不是永久的状态,而是一种难得短暂的景象,我们永远无法留住。在这种理解中,有一种深深的孤独,一种与世隔绝、与他人、与自己隔绝的感觉。”
面对哀痛,我们有两个选择:逃避,或是迎向它。逃避意味着不断寻找新的刺激、新的目标,以此填补内心的空白,但最终我们会发现,那些短暂的安慰无法真正抚平内心的创伤,甚至可能让伤口变得更深。迎向哀痛,则意味着我们愿意正视自己的脆弱,不再急于摆脱痛苦,而是去理解它、接受它,并在其中找到意义。
许多人问我,看透事物的本质,不会痛苦吗?的确,清晰的洞察让人无法轻易沉溺于虚幻的幸福之中,但我始终相信,活得明白,是值得的。逃避带来暂时的麻木,却无法消解内心深处的不安,而迎向哀痛,虽是艰难之路,却可能带领我们进入更深的信仰之境。因为唯有真正经历苦难,才能理解上帝的安慰,唯有不逃避哀痛,才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盼望,使我们在风暴中仍能站立,在哀痛中找到意义。
三、让哀痛成为救赎的入口
在拉撒路的墓前,耶稣哭了。那不是出于无助,而是一种深刻的共情——面对生离死别,祂没有站在超然的高度去俯视这一切,而是俯身进入人的痛苦,与他们一起流泪。明知死亡不是终点,祂仍然哀伤,因为祂看到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恐惧,看到了生命被撕裂的无奈,也看到了罪带来的破碎如何吞噬世间的美好。
客西马尼园的那个夜晚,耶稣的痛苦更甚。夜色沉沉,连风都是静止的,祂独自跪倒,汗如血滴,仿佛天地间的重量都压在祂的肩上。即便知道这是通往救赎的唯一道路,祂仍然战栗,仍然向天父倾诉祷告。祂没有压抑自己的恐惧,也没有用信仰的逻辑去“合理化”自己的痛苦,而是把它袒露出来,真实地面对它,让它成为顺服的路。
从拉撒路的墓地到客西马尼园,从哀哭到战栗,耶稣的痛苦不是为了让我们回避痛苦,而是让我们看到,哀痛不是信仰的缺口,而是信仰的入口。祂的眼泪告诉我们,痛苦是可以被承认的,哀伤也是可以被表达的,在信仰之中,没有一种情绪是被驱逐的。
四、最好的生命之道:如何在现实中活出与祂共舞的姿态
真正的舞者不会拒绝地面的阻力,正是地面的反作用力,使舞者能够跃起。同样,信仰并非要让我们摆脱世界的沉重,而是让这些重量成为我们跃向永恒的支点。哀痛不再是终章,而是信仰舞蹈的一部分——在痛苦中抓紧祂的手,在失落中仍愿意踏出下一步,在现实中活出天国的节奏。
在祂里面,哀痛终不再是终章。
人世间的悲伤从未间断,它在离别中低语,在墓碑前沉默,在深夜无人可诉时悄然浸透我们的灵魂。死亡似乎总是胜利者,收割一切,留下一地荒芜。但在基督里,死亡并非终点,而是一扇门,一条尚未走完的路。
祂曾流泪,曾呼喊,曾在十字架上承受最深的绝望。正因如此,我们的悲伤,祂都懂。世人因失去而哀恸,基督徒却在哀恸中仍有盼望,因为那位曾被死亡吞噬的主,已从死亡中归来。
信仰并不会抹去痛苦,而是赋予痛苦意义。我们仍然会流泪,但每一滴眼泪都不会被浪费,它们被天父珍藏,成为复活晨光里闪耀的珠玑。纵然世界吻我们以痛,我们仍能以盼望报之以歌。因为在祂里面,哀痛终不再是终章,而是等待救赎的回响。
我们的哀痛,在与上帝的同行中被塑造,使我们的心愈加贴近天父,学会以基督的眼光去爱与怜悯。哀痛与喜乐并非彼此排斥,而是生命中交融的色彩。我们无需压抑悲伤,也无需假装坚强,而是在痛楚中因祂的同在而生出深切的安慰。正因为确信终有一日哀痛将止息,我们便能在泪水中怀抱盼望;我们的每一滴眼泪,上帝都珍藏,写入祂永恒的记忆里,成为恩典的印记。
五、在哀痛者中间——教会的陪伴之道
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不仅要传扬福音、施行教导,也要像耶稣那样,与哀痛的人同哭,与受伤的人同行。这不仅是一种关怀,更是教会彰显基督爱的核心方式之一。然而,现实中许多教会往往缺乏对哀痛的正确认识,甚至试图用速效的方式来“解决”痛苦,而非真正陪伴哀痛者走过黑暗的幽谷。
营造一个可以哀哭的属灵空间
若教会要真正成为哀痛者的避风港,就必须在敬拜、讲道、团契等各个层面,为哀痛者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无需掩饰、有人倾听的空间。这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接纳,更是在属灵层面的一种操练——学习与他人的痛苦同在,而不是急于给予答案或劝导。
在敬拜中融入哀歌
许多现代教会的敬拜聚会,往往以充满激情的赞美为主,而缺乏表达哀痛的诗歌。然而,圣经中的敬拜并非总是充满喜乐,《诗篇》中有大量的哀歌,它们直接向上帝倾诉痛苦、疑惑和失落。教会若能在敬拜中适当融入这些元素,让哀痛者在敬拜中找到共鸣,会更容易帮助他们在上帝面前坦然流泪,而不是感到孤立或不被理解。
在讲道中回应生命的痛苦
讲道不应只是教导如何过“得胜的生活”,也应真实地回应信徒的痛苦,帮助他们看到上帝如何在苦难中同在。例如,可以讲述大卫在逃亡中的诗篇、耶利米的哭泣、约伯的挣扎,甚至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哀歌(参太27:46)。这些经文不仅让哀痛者知道他们的痛苦被理解,也让他们看到信仰如何在痛苦中扎根。
在团契与牧养中给予真实的陪伴
许多时候,哀痛者最需要的并不是一套刻板的神学答案,而是有人愿意陪伴他们走过低谷。耶稣在拉撒路死后去到马利亚和马大的家,并没有立即用神学辩论来安慰她们,而是与她们一同哭泣(参约11:35)。这提醒教会,陪伴不是急于提供“解决方案”,而是真实地与哀痛者共度那段黑暗的日子。
陪伴,是福音的实践
当教会真正做到陪伴哀痛者时,便是在实践基督的爱。福音不仅是关于罪得赦免,也是关于医治和恢复。当信徒在哀痛中仍然能感受到教会的爱与上帝的同在,他们便能更深地经历上帝的恩典,也能在未来成为安慰他人的器皿。正如保罗所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1:4)
教会若愿意成为哀痛者的庇护所,就能让世界看见,基督的身体并非冷漠无情,而是如同主自己一般,愿意走进人的眼泪里,用爱温柔地擦拭,使他们重新得力,继续奔走天路。
咀嚼哀痛,吞咽恩典
教会当以温柔的耐心陪伴哀痛者咀嚼生命的破碎,如同咀嚼橄榄的苦涩,直到尝出其中隐藏的甘甜;也当以坚定的信心带领他们吞咽恩典的应许,如同吞咽良药,让医治的力量从心灵的裂缝中渗入。这也是在哀哭与盼望的交织中,让十字架的救赎之道真实地贯穿生命的裂痕。当教会成为那双托起哀痛的白鸽之翼,便能与哀痛者一同仰望永恒之光。
祂放飞白鸽
曾飞临我的心湖,
轻轻栖息,
羽翼拂过忧伤的涟漪,
映出天国的微光。
我曾紧咬哀痛,
如吞下一枚未磨平的石子,
沉在心底,沉入黑暗深渊。
于是,我将祂的白鸽
铭刻在灵魂深处,
待某日悲叹如浪潮翻涌,几近吞没,
便遥望那双翅膀,
展开于恩典的风中,
轻轻托起我,让哀痛化作尘埃,
随祂飞向永恒的生命里。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