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节谈一谈关于“死”的事

作者: 漫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01 15:30:35
分享与播放

清明节将至,人们开始准备扫墓、献花,以此记念逝去的亲人。在这个特殊时节,让人不得不去思考“死亡这个话题。

在大多数眼中,死亡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尤其是在一些老人面前更需格外谨慎。去年妻子查出甲状腺髓样癌,省里的专家称:“幸亏你们发现的早,手术也很成功,基本不会复发,要不然她也就剩下五年左右的时间。”当我们和家中老人提起这件事,说到“要不是及时治疗,可能就只剩下五年的寿命,接下来等待我们的就是死亡了。”一些长辈连忙说:“不要提这个字,别说。”我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毕竟死亡确实不是令人愉快的话题。但这也足以看出他们对“死亡”的忌讳态度。

对于死亡这件事,有人曾开玩笑说:“没有经验的人不了解,有经验的人都不在了。”在很多人眼中,死亡似乎只与老人或病人有关,但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人生无常,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我对死亡最深刻的体会是在十年前。2015年3月8日那天,我被一辆醉酒的摩托撞到在马路上,当场休克昏迷,满脸是血,被救护车紧急送到县医院。好在最终安然无恙,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算是有惊无险。但那次意外对我和家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的经历。因为在那之前,我的亲叔叔也因摩托车交通事故去世了。而我也遭遇了类似的交通事故,当时满脸是血,难免勾起家人痛苦的回忆。

也从那时候开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了。那次经历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为何而活?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有一天我离开这个世界,能留下什么?我是否正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那次经历,使我对人生的认识越发不同,也为我后来接受耶稣作为生命的救主并坚定侍奉的心志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直面并思考“死亡”未必是坏事,它或许会引发我们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有人说,基督徒生命中有“两生两死”:第一次的“生”是肉体的诞生,上帝藉着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第二次的“生”是属灵的重生,与主同复活;第一次的“死”是老我的死亡,继而认识主;第二次的“死”则是肉体的死亡,息了地上的劳苦。

这意味着,在基督教信仰里,生命不只有今生,还有永恒;不只有现在,还有将来。既然如此,今生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终点,而未来的我们究竟是“死”还是“活”?

有时候,“死”未必就是结束,或许也可以成为新的开始。而能否让它成为新的开始,取决于我们现在对主耶稣的态度和选择。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