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我总要在墓园里说同一句话:“人来自尘土,终要归于尘土。”这句话说了二十多年,直到三年前那个雨天,我才真正明白它的重量。
那天,我为一个七岁的孩童主持落土礼。当他母亲把沾着蜡笔渍的作业本放进墓穴时,天上突然下起大雨。混着雨水的黄土粘在我手上,无论如何也拂拭不去。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和这孩子其实没有区别——无论活到八十岁还是五岁,最后都要和着雨水渗入大地。
做殡仪主持这些年,见过太多“来不及”。上周还一起喝早茶的老邻居,今天就成了檀木盒里的一捧灰;昨天还在菜场讨价还价的大姐,明天就要长眠在山坡上。每次撒土时,看着黄土从指缝间漏下去,我总想起菜市场里称斤算两的场面。原来人这一生争来抢去,最后能带走的,不过是一把土的重量。
去年清明节,我遇到一件令人动容的事。为李弟兄办完葬礼三个月后,他女儿突然送来一袋新鲜的枇杷:“爸爸临走前特意嘱咐说,今年院子里果子成熟得晚,要我清明时一定带给扫墓的人尝尝。”我捧着那袋还沾有晨露的枇杷,突然领悟到,人虽然要归为尘土,但生前种下的那份甘甜,能在这世间存留很久很久。
现在的人活得太匆忙。邻居小陈整日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可上个月他父亲骤然离世,存折上的数字再多,也换不回陪老人吃碗面的寻常时光。墓地管理员老张说得实在:“你看这些墓碑,有的镶着金边,有的刻着牡丹,可地下埋着的,还不都是一样的黄土?”
今年清明格外冷清。许多人不便前来扫墓,反倒让我想明白一个道理:墓碑前摆满鲜花水果又如何?生前多陪父母说说话,比清明烧十捆纸钱都实在。就像我手中这把黄土,它可以是养育庄稼的沃土,也能成为掩埋骨灰的尘土——关键不在它是什么,而在它曾经孕育的生命。
夕阳西下时,我再次说出那重复了二十年的告别语。但这次,我会看着扫墓人的眼睛,轻声补上一句:“趁我们还是一把会呼吸的土,多暖暖身边人的手吧。”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