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铁证——《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上市

作者: 多明我之锤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05 06:46:40
分享与播放
《魏特琳日记》

1937年12月13日后的南京,日寇在此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而此时,一位美国女性用钢笔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行文字,为这场浩劫留下了无可辩驳的见证。她就是明妮·魏特琳,而这本《魏特琳日记》,成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中最珍贵的铁证之一,揭露了日寇的累累罪行。 

1886年9月27日,魏特琳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西科尔小镇,她从小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半工半读念完了大学。1912年秋,她被美国联合基督教公会派遣,来到中国宣教。她先在合肥从事教育事业,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

1919年9月,魏特琳来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担任教育系主任。 曾两度代理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不少对社会有用的新女性。

1937年11月,日寇逐渐逼近南京,她于是与在南京的国际友人一道,建立了安全区,以保护中国难民。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作为难民收容所,让那些无法撤离南京的难民有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地。

据统计,从12月13日到17日,魏特琳与程瑞芳等人金女大老师先后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期间她目睹了日寇对中国人的暴行,不少人遭到杀戮,而很多妇女惨遭奸淫。可她仍奋不顾身照顾难民,甚至遭到了日军的殴打。她的义举得到了南京人的点赞, 都称她为“活菩萨”。

但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也让魏特琳精神遭到打击,从而患上了疾病。1940年5月,她因病回到了美国。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因为长期疾病的折磨,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终年仅55岁。

魏特琳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除了拯救、收容难民外,还有笔端记录下了日寇的所作所为,不少内容在今天看来,仍感到不寒而栗。“又有许多疲惫不堪、神情惊恐的妇女来了,说她们过了一个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断地光顾她们的家。从12岁的少女到60岁的老妇都被强奸。丈夫们被迫离开卧室,怀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我不知道今天有多少无辜、勤劳的农民和工人被杀害。我们让所有40岁以上的妇女回家与她们的丈夫及儿子在一起,仅让她们的女儿和儿媳留下。今夜我们要照看四千多名妇女和儿童。不知道在这种压力下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恐怖。”

这些充满血腥、恐怖的记录,正是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人民所遭遇的苦难。正是有了她的记录,后人才能从更多角度去了解这场空前的惨剧,从而铭记历史,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

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到来之际,《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上市,让我们跟着这位女传教士的笔端,去了解这段民族的伤痛史。《魏特琳日记》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的全过程,它的翻译出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和沦陷时期南京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所写的日记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