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需要更新,甚至重建。教会更需要不断地突破,好让我们能有效地服侍这时代的人。反过来,不更新则会沦为古董。”近日在一场围绕“教会的更新与突破”的讲座中,有四十年牧龄之久的主讲人,从圣经基础和时代挑战双重视角出发,提醒教会必须更新的紧迫性,并给出三个重要方向,呼吁教会重拾属灵影响力,作时代中真正的光和盐。
一、教会要引导信徒对信仰的认知从理性的框架中突破出来
信仰不仅要能讲,更要能活。主讲人首先指出,今日教会若仅停留在理念的层面,很难满足人们深层的属灵渴望。他强调,初代教会之所以能快速成长,并非因为他们推广了一套宗教哲学,而是他们的信仰真实可见、可经历。信仰的真实性从来不只因为它是合理的,“讲得通”,更因为它是可经历的,“活得出”。
尤其在华人文化背景下,真理的认知往往建立在实际体验上,而非抽象逻辑。主讲人援引儒家经典与亚洲哲学传统,说明华人追求的不是观念性的真理,而是能转化为生命实践的“道”,“华人的真理观是实存性的,终极的关注是如何得到丰满的人生……不会以概念式查看真理,也不会把真理看为外在抽象的事物,而是透过主体的心性去体会、把握。”
因此,教会更新的关键,是让概念化、客体化、理念化的信仰变得事件化、关系化,可以“摸得着、抓得到”。他以灵恩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一次灵恩教会聚会的体验告诉人们信仰具体经验的重要性。虽然真理稍显欠缺,但会场中所有人一起祷告特别是信徒上台为牧者祷告而牧者流泪的画面一直留在他的印象中。这种具体可感的经验吸引当代人群。
这并非贬低理性解释信仰的重要性,只是强调理性并不能因此就缺少超理性的层次,很多概念诸如神是“神圣的”、神是“爱”的真理,需要理性把握,更需要经历去触摸。
他指出,福音最大的力量,来自于一群经历过神、并活出基督生命的人,而非单靠精致的讲章或教义系统。“我们需要一间能让人‘遇见神’的教会,而不是只听见神的观念。”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从领袖开始,“学习安静自己,放下不断使人忙碌的欲望。在圣灵的工作中去经历神的慈悲、圣洁与公义,使生命茁壮地成长,以便能具体的活出信仰,这样的突破才能带出正能量影响周遭的人,特别是家人和我们的下一代。”
二、突破从照顾型的教会,发展为参与或服务型的教会
讲座第二部分,主讲人批判了教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照顾型”风格。他指出,信徒固然需要被牧养被呵护照顾,但若教会无法带领信徒走向成熟,终将造成属灵倚赖与成长停滞,变成使徒保罗所说“属灵的婴儿”。
教会要从照顾型转型为服侍型,这涉及教会观的转变,“不是以教会为中心的教会观,而是以基督为中心,效法基督走向世界的教会观,并带领这世界回归神创造的原意。”
教会要参与社关与扶贫的事工,同时深化拓宽信徒的宣教观、服侍观,“今日教会不仅要差派宣教士到远方去宣教,也当差派每一个信徒到人群中去服侍。”他鼓励教会引导信徒在家庭、职场与社会中活出信仰,照顾有需要的人,把从神领受到的爱活出来,成为行走的圣殿,让人在我们身上与神相遇。
这本质上是基督之爱和社会关怀的精神,他进一步给出三个具体可行的实践方式。首先,“以爱和公义对待每一个人,因为神是不偏袒人的神”;其次,“处处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善意、关怀,”在你雇主、雇员、老师、学生、父母、子女、丈夫、妻子的角色中;最后,投入具体行动,比如献出十分之一作慈善,抽时间关怀他人比如探访重症病人、孤寡老人、贫困流浪者等。
三、成为让人找到神、自己和朋友的教会
主讲人指出,尽管科技快速变迁,人心的核心渴望却始终如一。今日教会若要回应人真正的需要,应成为帮助人实现三重目标的地方:遇见神、认识自己、找到群体。
首先,教会必须是神同在的地方。他指出,神的荣耀并不自动与教会同在,圣洁的生活是教会能否承载神同在的关键。若信徒活出真实、分别为圣的群体生活,非信徒自然会“看见神在他们中间”。
其次,教会应帮助人认识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使命。主讲人引用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观点强调,人在乎的从不是“活着”,而是“为何而活”。人们被外界期待与标准束缚,教会则应引导人回到造物主面前,从神的话语中重新发现自身的价值与呼召。
最后,教会要成为人际连结与彼此支持的群体。他提醒,真正吸引人留下的,不是活动安排,而是“我与你”的关系。当教会生活展现出彼此相爱、互相扶持的见证时,信徒与慕道者才会找到属灵归属感。“如果人进来看到的是彼此咬伤、互不信任的关系,是留不下来的。”他推荐尝试“教会团契化、团契小组化、营会”等方法。
更新是一种持续的属灵姿态
主讲人总结道,教会的更新不能只是策略的微调,而必须是一种全人的转化与回应,是全体信徒在属灵生命上的突破。他呼吁,今日教会需要的不只是更好的组织与系统,而是更深的合一与爱,更真实的生命见证,以及更坚定完成神使命的决心。愿教会持续更新自己,不断突破旧有的框架,走进人群、活出真理,在今天的社会中不断发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