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淮安清江浦区圩北路与越河路交叉口北40米,坐落着一个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清江钟楼。斑驳的墙体,断裂的墙壁,自然地将人引向久远前的那个年代;刻入石内的“以便以謝”以及挂置顶楼的大钟,透露出它的真实身份——基督教堂的钟楼。实际上,它的身份还要特殊些,它是建于1923年的当地第一间教堂——同庆街教堂——的钟楼。
这个历经沧桑的钟楼,除了为同庆街教堂服务,在抗战时期还曾作为当地的“报警器”,当人们听到它发出的日机来轰炸的警报时,就纷纷进入当时的教会医院(仁慈医院)里避难。
时隔百年,在“清江钟楼”的斜对面、与它相距仅60米的地方,一座按照同庆街教堂原貌建造的建筑继续讲述着基督教与淮安的故事,它就是基督教中国化淮安展示馆。
基督教中国化淮安展示馆于2023年5月25日正式启用。笔者曾到这里参观过,其中的一些内容至今记忆深刻。步入展馆,映入眼帘的是青瓦房檐装饰下的场馆名称:“淮安基督教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基督教中国化淮安展示馆”,名称下面是整齐排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馆一楼主要展示着跟宗教政策、法规相关的内容:历届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的概要,党和国家领导人论宗教工作,《宪法》第三十六条的“宗教信仰自由”论述,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等。
展馆二楼则通过图文、视频展示着基督教在淮安的发展历程。1869年7月,内地会传教士童跟福(Geo.Duncan)与戴德生将福音传入了运河之都的淮安清江浦;1887年,美国基督教南长老的传教士赛兆祥牧师(赛珍珠的父亲)也来到了这里播撒福音的种子;1914年,传教士在当地创办了颇具影响力的仁慈医院(葛培理牧师的岳父钟爱华是第三任院长);1923年,建立了淮阴第一座教堂——同庆街教堂;1957年,淮安各地已有208处堂点,信徒约17600人……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的文字,让笔者不由自主地置身于淮安基督教发展的长河之中,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体验。
二楼展馆中还有专门的一面展墙展示着基督徒爱国人士的事迹。这里有曾任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干事刘良模,他曾组织青年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救亡歌曲,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有被称为“万婴之母”的基督徒医生林巧稚;有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人吴耀宗……
另外,展馆中还陈列着淮安市基督教获得的诸如“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五星级宗教活动场所”“江苏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等荣誉证书;还有跟基督教中国化相关的系列书籍。
整体来看,“展示馆”全面展示了基督教与淮安的相遇、适应与融合,以及新时代系统推进淮安市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自开馆以来,展示馆已经成为宣传淮安、讲好淮安基督教故事,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在淮安走深走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