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脑遇见心灵:寻求全人的信仰

作者: 郑微末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4-16 15:36:45
分享与播放

我们都知道,在全球神学院,从思想倾向和风格喜好来说,基本可以分为严谨神学院和自由派神学院。这不仅是学术的划分,也是很多人信仰的缩影。

当一个信徒开始渴望更深的真理根基,想要弄明白我们所信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信时,心里常常会感到一种拉扯。

一、“明白”与“经历”:那场“拔河赛”

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心里好像总有两个声音在对话,甚至有时是争吵?一个声音特别强调“明白”,要搞清楚教义,要有系统,逻辑要通,最好能引经据典,把信仰的版图画得清清楚楚,我们姑且称之为“头脑里的声音”。

信仰不是糊涂账,不能人云亦云,尤其在我们这个思想多元甚至混乱的环境里,没有真理的准绳,很容易就偏了。纵观教会历史,多少异端不是从对基本教义的偏离开始的?这个声音像一张航海图,没有它,光凭一腔热情,可能就把船开到礁石上去了。

另一个声音更在乎“经历”,在乎和上帝“碰触”的感觉,那种祷告时的火热、唱诗时的流泪、团契中的温暖、困境中感受到的安慰。我们可以称之为“心里的声音”。

仅仅明白道理有什么用?如果信仰不能让你感受到上帝的同在,不能让你的生命火热起来,那不就成了冰冷的知识、死板的规条了吗?回顾教会的历程,多少感人的见证,多少生命的翻转,不都是在那种真实的遇见和经历中发生的?这个声音也无比宝贵,像是船上的引擎,没有它,就算航线再正确,船也动不起来,或者只是在原地空转。

问题就出在这两个声音常常“打架”。强调“明白”的,可能会嫌弃追求“经历”的“太情绪化”、“不理性”、“肤浅”;而注重“经历”的,又可能觉得钻研“道理”的“冷冰冰”、“死知识”、“不属灵”。

结果呢?有的人把信仰变成了纯粹的学术研究,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生活却可能枯干乏味,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人则一味追求感觉和体验,哪个聚会“有恩膏”就往哪跑,哪个讲员能“点燃”就听谁的,信仰根基却可能不稳,遇到点风浪或者不同的声音就容易摇摆,甚至被一些极端或错误的教导掳走。

二、爱德华的个案:不只是“老古董”,更是“导航员”

爱德华,恐怕有些爱阅读属灵书籍的弟兄姊妹听说过这个名字。在此拿他作为一个案例。

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1703~1758),是18世纪美国大觉醒运动的领导者。当时代理性时代和物质主义思潮泛滥,对教会产生了重大冲击。爱德华将属灵生命与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将对于信仰的热情注入到当时僵化的正统神学系统之中,使神学成为教会更新的动力。

他重视真理的知识,但也同时看重信仰经验。用目前国内教会中通常的说法就是,既重视真理,又重视经历。

过去了近300年,爱德华,在美国都已经成为“老古董”了。但我们若仔细查看他的思想和经历,会发现他恰恰就在我们今天纠结的这个点上——如何让深刻的真理认知(头脑)和火热的属灵情感(心灵)水乳交融,而不是互相排斥。

他写过一本很重要的书,国内有译本,叫《宗教情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他不是反对情感,恰恰相反,他认为真正的信仰必然会深深触动人的情感。但他更强调,要分辨哪些情感是出于圣灵、源于真理光照的真实“属灵情感”,哪些只是人自己一时的冲动、群体的狂热甚至是虚假的表演。

他认为,对上帝的“看见”(seeing),特别是看见上帝的“荣美”(beauty),就是祂的圣洁、慈爱、智慧、公义、完美、和谐的那种荣耀光辉,是产生真实爱慕和敬畏之情的基础。

他没有把“明白”和“经历”对立起来,而是将它们关联起来了。不是先有感觉,再去找理由,而是先通过上帝的话语(圣经)去认识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祂做了什么,祂的旨意如何(这是地图)。然后,当圣灵光照我们的心,让我们不只“知道”这些道理,更是真实地“看见”这位上帝的荣耀和宝贵时,人们的心自然会被点燃,生发出爱、敬畏、感恩和顺服的情感(这是引擎发动)。

到了这时候,“明白”就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点燃“经历”的火种;“经历”也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感觉,而是被“明白”所引导和印证的真实回应。

以爱德华自己为例,他年轻时就立下那么多决心,每天省察自己,不是搞苦行,而是因被上帝的荣美深深吸引,渴望活出与之相称的生命。他讲道严厉,甚至那篇《落在忿怒之上帝手中的罪人》让很多人害怕,但他对自己更严厉。、

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要让人看见罪的可怕和上帝公义的可畏(这也是上帝荣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真正逃向基督耶稣那测不透的恩典之美中。他曾被自己服侍多年的教会赶走,心里肯定极度痛苦,但在最后的讲道中,依然坚持讲他所信的真理,劝勉会众仰望将来的荣耀。支撑他的,绝不是一套神学理论,更是他对这位荣耀上帝深刻的认识和委身。

三、脚下的路:带着地图,点燃心火

这对我们今天走天路的信徒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1、别怕“啃骨头”,也别丢了“心头火”。不要因怕变成“法利赛人”就轻视认真学习圣经、了解基本教义的重要性。尤其在当今时代,各种传统观念、世俗思潮、甚至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异端杂说层出不穷,没有真理的骨架撑着,很容易就软了、塌了。

我们需要下功夫去“明白”。但同时,学习这一切,不是为了成为神学家,而是为了更深地认识和爱慕那位又真又活的上帝。要祈求圣灵,让这些真理不只停留在头脑里,更能点燃心里的火,让我们祷告有力量,敬拜有甘甜,服侍有热忱,生命有见证。

2、日常的“活水”比偶尔的“大餐”更重要。上帝给我们预备了持续蒙恩的管道,包括读经、祷告、圣礼(洗礼和圣餐)、教会弟兄姊妹间的团契。这些就像每天吃饭喝水,看似平凡,却是属灵生命健康成长的必需品。我们不能总是期望经历“山顶”的奇遇,却忽略了“山谷”里日常的供应。

在认真聆听上帝的话语中,理性被光照;在同领饼杯记念主爱时,情感被温暖;在坦诚的祷告和团契中,意志被坚固。头脑和心灵,在这些上帝设立的恩典途径中得到滋养和整合。

3、用真理检验经历,而非用经历定义真理。上帝有时确实会对个人赐下特别的经历(包括笔者亦是如此)。灵性复兴之涌动、个人性的遇见,这些都很宝贵。但我们需要警惕,不要把经历本身当作偶像来追求。所有的属灵经历,都必须放在圣经真理的光照下来检验。

这些个人经历,是否引我们更爱主、更认识祂的属性?是否让我们更谦卑、更认识自己的罪?是否让我们更爱弟兄姐妹、更愿意遵行主的命令?是否结出圣灵的果子?若一个“经历”让我们骄傲自大、论断他人、轻视圣经、脱离教会,那就要小心了。

心里的火热,需要真理的“炉膛”来约束,才能发出有益的光和热。

4、扎根历史,连接“云彩般的见证人”。了解像爱德华这样的属灵先辈以及熟悉教会两千年的历史,对我们特别有益。这能帮助我们看到,基督徒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乃是连接于一个伟大的信仰传承。

看到上帝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工作,看到前人如何在艰难中持守信仰,如何面对和我们类似的挑战,这能给我们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在有时会感到孤单或面对压力时,知道自己是古往今来“大公教会”的一员,有历世历代的圣徒作为“云彩般的见证人”围绕着我们,这种归属感和历史感乃是无价的。

我们心里的那场“拔河赛”,其实不必分出胜负。头脑里的光和心里的火,在基督耶稣里,藉着圣灵的工作,本该是携手同行的。

愿我们都向主祈求真智慧,既能看懂祂赐下的“地图”,也能点燃为主奔跑的“引擎”。愿我们的信仰,既有扎实的根基,又有丰盛的生命;既能清晰地分辨,又能火热地去爱人,如同爱自己。

这条路不容易,需要一生的学习和操练。但感谢主,祂没有撇下我们。祂的话语是我们的向导,祂的圣灵是我们的保惠师,祂的教会是我们同奔天路的伙伴。 

延伸阅读: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爱德华兹选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