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见证主爱,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抗日战争时期的山西基督教

作者: 微尘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8-07 17:59:23
分享与播放

山西省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中游,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文明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太行、吕梁左右险峻,素有“表里山河”之称。

山西基督教传入在十九世纪初,同治八年(1869年)代表苏格兰圣经会在华活动的英国伦敦教会牧师威廉臣和理一视游历中国北部,期间涉足山西,首开基督教传入山西先河,仅是一次短暂的巡游布道,直至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开始了基督教在山西传教历史。同年,英国内地会传教士特纳和詹姆斯自南京来到山西泽州府(今晋城市)和平阳府(今临汾市)一带传教,后来义和团运动中教会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在二十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中,教会的势力发展势头减缓。当时组织体系复杂多变,历史上曾存在内地会、浸礼会、公理宗、圣公宗、长老宗、信义宗6个主要宗派和其他7个宗派及自立会和中华基督教会命名的10余个教会组织。在日寇侵华期间,各地教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但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由于交战国原因,属于同盟的英美等国家基督教传教士大量回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占区大英美传教士被关进集中营,教会活动几近瘫痪,即使能活动的教会,由于传教士短少,经费短缺,仅处于维持状态,而一些教会则开展灾民赈济、开设难民收容所、对伤兵员救治工作,积极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

英国内地会活动受到冲击,在晋南一些地方教会收容难民,支持抗日。太平洋战争后,英美传教士被驱逐,许多教堂被日寇侵占、拆除。日本的原田牧师在介休等地设立了中华基督教团,加强对教会控制;瑞典圣洁会教堂遭到日军搜查;个别传教士被监禁。挪威会地处晋西北山区,仍不断遭到日军的“扫荡”干扰,初期宁武县教会的宁化教区,尚能维持,后日趋衰落,而英国浸礼会在五台县东冶教堂收容难民,信徒一时骤然增多。美国友爱会也收容难民,协助抗日,后来各教会失去联系,多数支会瘫痪。美籍传教士有的被迫回国,有的被关押在上海集中营,改由中国神职人员自行管理教会,仍遭日寇杀害。晋秦豫信义公会也一度由中国布道人员主持教务,成立难民服务部,支持抗日活动;美国神召会处于半停顿状态,仅在榆次等地维持活动,而泽州(今晋城市)神召会则停止活动。华北圣公会在在大同活动基本停止,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中心转向抗日、抵制日货,组织战地服务团,参加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抵制日军;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也受到一定影响,后来恢复了榆次教务,并传到寿阳县。各地的基督教会自立和中华基督教会,有的终止了活动,有的处于停顿状态,此外真耶稣教会、耶稣家庭和基督教聚会处的活动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各个教派都有不同表现,兹一一择要列举。

一、内地会系统

内地会是一个跨宗派的差会组织,同治四年(1865年)由英国人戴德生创立总部在伦敦,上海设立总办事处。该系统传入山西的由英国内地会、瑞华会、瑞典圣洁会、挪威会和瑞华盟会,在山西的布道区占全省总面积的66%。

英国内地会

在抗日战争期间,宗教活动受到了冲击,宗教活动暂停,一切地区教会收容难民,爱国爱教的牧者积极支持抗日活动,掩护抗战仁人志士,参加抗日战争。临汾市在抗战前几年礼拜信徒有四五百人,圣诞节信徒达一千人。民国27年(1938年)2月日寇侵占临汾,潘仰贵牧师自天津回来在教会办“难民救济所”,先后收容近千人,靠洗衣等服务维持生活,教会大教堂被日军侵占作为电影院,日军经常搜查信徒活动只得隐蔽进行。教会所属善胜医院男医院可容200个病人,女医院可容100病人入住。先后接受救治了张家口和太原抗战前线退下来的伤病员近万人,为治疗抗日伤病员做出了重大贡献。善胜医院培养毕业生张桐斋创办了在东西两山的苏寨村和枕头村创办了两所抗战医院,救治了许多八路军伤员。

瑞典圣洁会

是瑞典圣洁会在中国设立的差会组织,光绪二十年(1894年)传入朔平府(今右玉县)及所辖的左云、平鲁等地,后又传至浑源、应县等地,并在各州县建立教堂。民国21年(1933年),各布道区传道员在怀仁举办了为期一月的查经会,规模空前,前来听道者络绎不绝。

在抗日战争中也被冲击,日军监禁了大同瑞典传教士爱华贞和克含芳,搜查教堂,有的传道人和信徒被日军杀害,八路军在浑源、灵丘、左云等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后,一些村落的外籍传教士由于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陆续撤回县城,改由中国人负责布道点牧养工作。

挪威会

是挪威基督教会在中国设立的布道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奥林格夫妇传入永宁州(今吕梁离石区)。抗日战争期间,日寇不断扫荡晋西北山区,挪威传教士或被杀或被驱逐,教会解散,教堂、学校被相继侵占,除宁武的宁化教区外,各地挪威会再未恢复公开活动。宁化教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开办的教会高级小学,三年后被日伪政权接管,此后教会日趋衰落。

二、浸礼会系统

浸礼宗与十七世纪产生于美国和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该会反对给儿童实行浸水礼,主张信徒成年后受洗,后来主张受洗者需全身浸入水中。该教宗派传入山西的有英国浸礼会和美国浸礼会。

英国浸礼会

由牧师李提摩太于光绪三年(1877年)来晋赈灾,在太原桥头街和东夹巷建立教,后向太原以北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受到冲击,教堂被日寇侵占,教会停止聚会,只有五台东冶教堂挂旗收容难民,许多人为避战祸而入教,教会扩展至建安、槐荫等村,信徒多达300余人。

英国友爱会

由德国人亚历山大·马可于十八世纪创办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主张人生一切问题都应根据《新约圣经》教导,主张领圣餐前应先举行洗脚里,信徒相见兄弟行亲吻礼,为患病的信徒行敷油礼,妇女参加礼拜时需蒙头,节制世俗享乐。不可起誓,不受武装,不参加诉讼。宣统二年(1910年)英国友爱会牧师范恪平在山西平定定位布道区,后在东大街搭棚布道,后在娘娘庙后购买院子作为礼拜堂。

抗日战争中,有爱会在各教堂接受难民,在医治抗战队伍伤员和协助八路军购运物资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侵占拆毁了一些教堂,有的被敌伪政府查封。友爱医院被日寇占用,传教士被驱逐,日本宪兵还抓走了一部分中国信徒,进行拷打残杀,教会活动难一度停止。此后日本原田牧师到平定,召集友爱会和神召会信徒,宣布成立“伪华北中华基督教平定分会”,指定张永福等负责。宗教活动恢复,但信徒只减不增,许多人放弃了信仰。

三、公理宗

十六世纪末由罗伯特·勃朗传创立于英国,主要分布于美、英两国。主张独立自主,有教会公众管理,民国5年(1916年)由美国公理会传入太谷、汾州(今汾阳市)。汾阳公理会以工代赈修筑汾太、汾军、汾平公路得到省府嘉许,信徒发展至3000余人;太谷公理会信徒达1300余人,修建了大礼拜堂——设教堂恢复续建了18个支会。

抗日战争时期,公理会正常崇拜被冲击,各地教会失去联系,多数支会瘫痪。太谷和汾阳城里的教堂、医院和学校,一度改为难民收容所。太谷公理会成立了救济所,安置难民,提供生活所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太谷公理会按立中国信徒王时信、段子明为牧师,授意管理教会,不久,日军封闭教会,美籍传教士有的被迫回国,有的押往上海集中营。汾阳的中国布道人员邓文儒等11人被日本宪兵抓走,其中7人被处死,从此公理会各项活动停止。  

四、圣公宗

又称安立甘派,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后被英国君主用以加强王权,对抗罗马教皇,与英国被定为英国国教,盖总出其基本保持了天主教教义、仪式和组织,后受到长老宗较大影响。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大旱,圣公会派史嘉乐和盖裴理带着4000英镑进入山西。隶属于英国设立的华北圣公会。在盂县城关建福音堂,参与鼠疫防治,在大同建立首善医院。

抗日战争中,日军侵占了教堂,教会曾一度借用瑞典圣洁会的育贞女校礼拜堂活动。普育初级小学教师李文魁,因有嫌疑被日军逮捕,学校被迫停办。

五、信义宗

又称路德宗,十六世纪产生与德国,该宗以马丁·路德的宗教信念“因信称义”为依据。1920年信义宗在华各派成立中华信义宗。民国11年(1922年)原运城内地会系统的瑞华会改为秦晋豫信义公会。

抗日战争时期,瑞典教会宣教士先后离去,教务一度由中国布道人员主持,公会成立了难民服务部,收容难民,国难当头之际,匹夫有责,教会爱国人士多次掩护支持抗日志士,有的直接投身于抗战之中,甚至流血牺牲,为国捐躯。

六、其他宗派

神召会是基督教五旬节派教会所属的一个独立教派,主要继承了基督门徒在五旬节接受圣灵的传统,宣扬信徒成圣是上帝恩宠所致,并称人在因信称义以后才能成圣。该会在山西主要有英国斯米德夫妇在泽州(今晋城市)独创的神召会和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青年发起的向国外布道的神召会。

泽州神召会

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原潞安教区英国内地会司米德夫妇创办,在晋城小东关设立泽州总堂。

抗日战争期间,神召会教堂关闭,学校停办,英国传教士再次撤离,以后稍有恢复。

美国神召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挪威传教士达亚拿在平定传播基督教神召会,劝人信教。

抗日战争中,遭受冲击,平定新城村分会被日军烧毁。挪威传教士经济上得不到资助无力回国,教会基本解体,个别信徒在家聚会礼拜,很快也销声匿迹。其他地区神召会人员纷纷集中到徐沟大常避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外籍传教士被日军赶走,教会由中国人勉强维持,处于半停顿状态。此时榆次王湖和南沟村由河北新乐迁来的信徒在王湖聚会礼拜,榆次神召会长老陈祝三给与指导,王湖成为聚会点,榆次神召会会长郭俊宝在郭家堡设堂布道,并设立戒烟所,但因外国差会拨款不足,又受日伪限制,因而发展有限。此外在内蒙古经商的王浩公,为避战乱回到原籍祁县东六支村,在郭俊宝影响下,曾一度在家里设立神召会。

基督教青年会

由英国人乔治·威廉1844年成立于伦敦。开始只在青年职工中进行宗教活动,传到美国后发展成为广泛从事社会活动的机构。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太原。提倡培养德育、智育、体育为标榜,重视开展社会体育运动,举办了第七届华北运动会。开展一些社会学术演讲,除宣扬基督教外,还具有改良主义色彩。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加紧侵华,青年会中国干事一部分深感国难日甚,有必要同所有爱国志士唤起青年抗日救国热情,太原青年会成人部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号召会员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学生部举办抗战歌咏学习班,有上千人参加,在文赢湖公园举办了抗战歌曲演唱大会,组织青年剧社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抗战剧目演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绥远抗战爆发后,组织了战地服务队,为傅作义率领的抗战军队服务。民国21年(1932年)春,大同青年会也组织了抗日会,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在北京成立华北战区服务部,从此太原青年会工作重点转向抗战宣传、慰问伤病员等方面,成立了慰劳队、防空救护学习班、抗战壁报编写等组织,为抗战服务。

(本文参阅山西通志·民族宗教卷及部分地方志,深表谢意)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