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租的房子附近有家教会,一位朋友曾托我给那里的同工捎些东西,我便应承下来。不料两次前去,都遇到了同样的尴尬:明明设有门卫岗,也有同工当值,但那扇电动大门却总是紧闭,将我拦在外面。门卫室离大门有些距离,房门或许为了保持空调温度也关着,任凭我如何呼喊,都无人应答。后来还是打电话给我朋友,他又打电话给他们教会的同工,最后才开了门。
对此,我想与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教堂常常将大门紧闭,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
照理说,教堂应是开放且包容的,它作为属灵的家园,本应温柔地迎接每一位前来寻求的人。紧闭的大门无形中会在教会与外界之间筑起一道隔阂,让那些本想走近、了解信仰的人望而却步。设想一下,当有人怀着一丝好奇或困惑来到教会门前,却看到大门紧闭、呼唤无人应答,内心可能会产生被拒绝的感受,甚至会觉得教会是一个封闭、排外的团体。
这不仅可能错失让更多人认识信仰的机会,也与教会所倡导的“爱人如己”的理念不太相符。毕竟,教会的使命之一是传扬福音、服务社群,而开放的空间和友善的接待,正是践行这一使命的基础。如果连物理空间上的大门都不愿敞开,又怎能让人们感受到信仰中那份无私的爱与接纳呢?
就像我去了两次,都是被关在门外。要不是我是受人之托送东西,我肯定早走了。教会明明有人值班,也有门卫,为什么要把大门彻底地关到底呢?这样的教会,设置值班人员的意义又何在呢?
那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
首要的是制定合理的开放时间。建议根据教会自身情况设定固定的开放时段,例如上午8:00-11:30和下午2:00-5:30,并对外明确公示。
比如信徒数量较多、周边社区活动频繁的教会,可适当延长开放时段,或在周末增设开放窗口;而规模较小、位于安静区域的教会,则可灵活调整,确保在主要人流时段保持大门敞开。同时,明确的开放时间需提前通过教会的电子屏、礼拜时的口头通知或公告栏等渠道向外界公示,让有需要的人能清晰知晓,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再次出现“扑空”的情况。此外,在非开放时段,也可在门口设置醒目的联系电话和留言信箱,方便有紧急事务或特殊需求的人及时与教会取得联系,不让物理空间的暂时关闭成为隔绝心灵沟通的屏障。
其次,针对部分教会大门本身存在开关不便的实际困难,可考虑设置常开的侧门。这既简化了日常出入的流程,也能确保为访客提供一条顺畅的通行通道。侧门的设置应注重实用性与便捷性,比如选用自动感应门或轻便的推拉门,减少开关门的阻力,尤其方便携带物品的信徒或行动不便的人士通行。同时,侧门的安保措施也需同步跟进,安装监控设备和智能门禁系统,在确保通行便利的前提下,保障教会内部的安全与秩序,使侧门真正成为连接教会与外界的友好通道。
归根结底,教会不能给人一种拒之门外的感觉,要让人愿意来并且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教会能从细节处传递出接纳与关怀,就能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感受到如家人般的温暖。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让教会的空间充满人情味,让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获得心灵的慰藉,更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归属感,从而愿意将这里当作心灵的港湾,乐于再次光临并积极参与教会的各项活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乡镇教会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