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信神难”还是“做工难”?

信神差来的就是作神的工(约6:22-31)

福音就是好消息。福音不仅宣称“上帝爱世人,甚至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更是宣称“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虽然信耶稣就能得永生,但基督徒被告知,他们的行为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小就知道“无功不受禄”的道理。这个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观念在我们里面已经形成了某种相当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使我们不太容易能弄明白“信仰”与“得救”之间的关系。接下来让我们从领受五饼二鱼的民众与耶稣之间的对话,来看看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困惑以及这个问题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问题。

1、耶稣的提醒与民众的领会

第二天,当众人来到耶稣这里时,耶稣便开门见山地指出他们来找他的动机并不纯正。他们来找他并不是像尼哥底母那样为了要更多地认识真理,而是为了吃饼得饱。这么大的神迹仍然没能促使他们产生属灵的渴慕,他们仍然只关心自己的肚腹。但是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凡吃这粮的还会再饿。一个人如果只追求肉身上的满足,便丝毫不能让他在灵性上得到任何的益处,也就无法实现上帝造人以及上帝差派他的独生子到世上来救人的目的了。耶稣不是不供应他们的需要,而是希望他们不要只对食物感兴趣,不要将自己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在“满足肚腹”的目的上。为了让民众明白主的心意,他将他们所追求的描述成“必朽坏的食物”,而将上帝所要赐给他们的形容为“存到永生的食物”。前者只有短暂的价值,而后者却有永恒的价值,孰轻孰重,岂不一目了然?

对于耶稣的提醒,民众一开始并未表现出任何抗拒的情绪。他们反倒问耶稣,“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上帝的工呢?”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耶稣将两种食物放在民众眼前时,他们只是觉得那存到永生的食物更有品质,更有价值。假如耶稣能将那存到永生的食物赐给他们,岂不更好?不过,在犹太人看来,这样的食物肯定价格不菲。如果他们想要得到这种食物肯定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不可能一直都吃白食。于是,他们问耶稣,他们当作什么,才能配得上这样的恩典。

耶稣所要赐下的、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固然比饼和鱼更有价值,但那不是指满足肉身的高档食品,而是指供应灵魂的属灵粮食。这样的灵粮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也不是透过辛苦的劳作可以换取的。上帝并不要求他们为他打工,只是要他们相信、接受他所差来的弥赛亚救主。这就等于是在做上帝的工了。

2、“信神难”还是“做工难”?

当民众听说耶稣那里还有一种“存到永生的食物”时,他们也做好了心理准备,打算为这高档的食物买单。然而耶稣并没有告诉他们该为这些食物付什么代价。耶稣只是要他们“信上帝所差来的”,这就是在“作上帝的工”了。只要他们肯信,这就可以归算成他们的工,这样的好事去哪里找呢?只要一信,这食物就成了他们的了。但就是这么容易的事却在犹太人那里受到了阻碍。因为他们“信不下”。他们可以为上帝“做各样的工作”,就是无法相信耶稣是“上帝所差来的”。他们的理由是“耶稣所行的神迹还不够证明他就是上帝差来的救主”。他们也不是完全不肯信,但要求耶稣行更大的神迹,以此来印证他的弥赛亚身份。这一点充分体现出,犹太人仍是凭着外貌去认人。神性乃是行神迹者的身份证明。神迹有多大,就证明行神迹者的地位有多高。他们之所以不肯相信耶稣是基督,是因为根据这个理论,他们认为至少还有一个人比他更伟大,那就是摩西。他们认为摩西曾从天上降下粮来供应他们的列祖,而耶稣只是用现成的五饼二鱼叫五千人吃饱而已。与摩西相比,他们觉得耶稣还差远了。故此,他们认为单从神迹来看,还不足以证明耶稣就是上帝所差遣的弥赛亚。

如果基督教信仰不是盲信,而是以理性作为基础,那么经过理性的判断后认为耶稣还不可信的犹太人究竟错在哪里呢?这里面至少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第一,犹太人并未看出耶稣在五饼二鱼的神迹中,除了用一个孩童所带的食物使五千男丁吃饱外,还有什么别的独特之处。他们只看到了源源不断的食物,而没有留意这个神迹本身的特质及行神迹的耶稣。他们将耶稣所行的与摩西所行的进行比较,表明他们对于耶稣所行的神迹根本就没有深刻的洞察力。

第二,摩西并没有降吗哪给以色列人吃。摩西只是宣告了上帝的应许,惟有上帝让旷野生出吗哪。这样看来,以理性作为信仰的基础仍有可能漏洞百出。不是理性不重要,而是人的理性本身并没有能完整洞察真理的能力。故此,理性不能成为衡量真理的准则,而只能服膺于真理,成为真理的仆役。

既然“信神”这么难,人们能不能以“做神的工”来取代“信基督”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一个人若不信神与基督,他就不可能在“做神的工”;其次“信神”并非只是内心中接受神与基督,乃是藉着对基督的信去行事为人,不凭眼见,只凭信心。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