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阅读《基督教史(上卷)》(4)当教会外部条件优渥时

《基督教史》中文版
《基督教史》中文版

在公元二三世纪的初期教会,基督徒们承受了许多的逼迫,很多人为了持守信仰而受苦甚至殉道。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后,基督徒生活的外部环境来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逼迫停止了,而且享受诸多的优待。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督徒的信仰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

本次要分享的内容是《基督教史(上卷)》13-16、18章,讲述的就是得到罗马帝国认可和推崇的教会所面临的情况。这一时期,教会享受许多政策上的优待,很多人涌入了教会;然而,也有一些基督徒对教会的处境感到担忧,选择了与官方教会分离的道路。

我们先来看看基督徒获得的优待。首先最基本的是停止了对基督徒的逼迫,返还了没收的财产;接下来的还有许多,比如,皇帝支持兴建华丽的大教堂,任命基督徒担任政府的高职,免除教会的财产税,使教会的财产遗赠合法化,所有士兵需要在每周的第一天崇拜至高的上帝,抵制异教崇拜、甚至判偶像崇拜者死罪……

关于这个宗教环境,有人持肯定的态度,比如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他特别地推崇君士坦丁,认为他是上帝所兴起的统治者,而君士坦丁及其继任者所统治的罗马帝国就是上帝之国的代表和工具。

实际上,君士坦丁是相信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的大能,并且给了教会许多的优待,但他还一直担任着异教大祭司的职责,死后还被异教徒奉为神明。君士坦丁临终前才接受洗礼。君士坦丁还性格暴躁,在他统治期间,一直存在着角斗场。

外在优渥的环境,带给基督徒便利的同时,也孳生了一些罪恶。许多人为了利益而进入教会,并不是为了追求信仰,导致了教会的信仰环境不纯正;教会的领导层出现了权力之争,也出现了腐败;有人甚至买卖圣职;罗马帝国许多世俗的东西开始进入教会,等等。

涌入教会的人群中有许多是以前逼迫时期的软弱者,他们有的交出了圣经,有的背叛了信仰。教会当如何面对这群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可以接纳,有的认为不能接纳。由此产生了两个重要的争论:1.教会是什么样的存在,是圣洁的人,还是罪人的聚集?2.洗礼以及圣职按立的有效性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因施礼人员的品行,还是因为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实质?

教会在君士坦丁带来的和平之后有了新地位,但是,并不是所有基督徒对此都同样认可。一些基督徒认为,安全和安逸的生活是坚守信仰的大敌,基督徒的生活标准降低了,他们因此而感到伤感。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做真基督徒?许多基督徒在修道生活中找到了答案:逃离人群社会,撇弃一切,战胜屈服于诱惑的肉体及其情欲。因此,有人逃到沙漠或远离人迹的地方修行,慢慢地,他们有了许多的追随者,后来就形成了集体修道的修道院。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