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昭与《大中国志》
明朝末年,随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的来华,西方人逐渐了解了这个东方古国,《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更是风靡欧洲。与此同时,同样有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在欧洲广受好评,那就是由葡萄牙人曾德昭所著的《大中国志》。
1585年,曾德昭(或名谢务禄)生于葡萄牙波塔莱格雷城,1602年加入耶稣会。六年后他来到印度果阿,在此学习各种学问,为进入中国打下基础。1613年曾德昭来到澳门,随即前往江西、南京。
可三年后,南京教案爆发,曾德昭与高一志遭到沈漼等保守官员迫害,在被监禁了几个月后,驱逐到了澳门。当事态稍微平息后,曾德昭重回中国内地,在浙江处理教务。他由此结识了与徐光启齐名的杨廷筠,在他的帮助下,杭州的教务蒸蒸日上。
1628年,曾德昭前往西安负责教务。在此期间他特意考察了刚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后来撰写《大中国志》时,特意留出一章介绍景教碑的情况。这些文字是西方最早关于这件中国国宝的记载之一,有着非常珍贵的价值。
1630年曾德昭来到江西南昌,六年后返回欧洲,并于1642年到参加耶稣会代表会议。两年后返回中国,此时中华大地江山易色,北方大片土地被满清占领。此时曾德昭主要在澳门与广州活动,担任耶稣会中国副省会长。
1650年11月24日,曾德昭遭遇了一场危险。汉奸尚可喜攻破广州,在此进行了12天的大屠杀,共有70万人死在屠刀下。而曾德昭也被清兵所抓获,正当要被杀头的时候。一位随军太监想到多尔衮曾答应汤若望,善待各地的耶稣会士,阻止了刽子手,曾德昭才转危为安。
此后曾德昭往来于澳门与广州等地,处理各种教务,直到1658年7月18日安息,被葬在澳门附近的香山澳。
曾德昭在回到欧洲期间,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收集的各种资料,撰写了《大中国志》这本书。本书分两大部分,上部根据作者多年见闻,记述中国各省的物产和情况,中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学、服饰、宗教信仰等;下部记录耶稣会士在华的传教事迹。
《大中国志》已经出版,如同《利玛窦中国札记》一样,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因为曾德昭同样在中国生活多年,经历了万历、天启以及崇祯三朝。而且去过江苏、浙江、江西、陕西等等地方。可谓是见多识广。
《大中国志》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对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详尽介绍(甚至包括台湾地区)。不仅是欧洲了解中国的窗口,也是今天国人研究明朝社会经济的重要参考。
曾德昭对于中国评价颇高,很多士大夫都是心胸宽广、敏而好学,为了国家的前途而殚精竭力。而广大民众也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这与利玛窦的记载相符。说明了晚明时期,并非很多人所说的“黑暗时代”。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