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耶稣”就是“信仰的基督”
关于基督论,近现代的研究中最具挑战的一方面是对它作处境化的考量,认为“信仰的基督”并非“历史上的耶稣”,而是他的门徒们因应环境的挑战而虚构的,是一种希腊化的产物。持这种观点的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神学家布特曼,他以去神话化的方法想要去除福音书中一切超自然事件的记载,目的是为了让“对基督的信仰”能避开历史考证学的批判。然而那场在西方历史上被称之为“追寻历史的耶稣”的学术运动并未取得它想要实现的目标,因为被载于福音书中的超自然事件是福音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抽离出来的结果只能损毁圣经作品的完整性,而神学家们从那些被他们弄得支离破碎的记述中所找到的历史上的耶稣只是被他们自己所形塑出来的耶稣而已。
如果“信仰的基督”不是“历史的耶稣”,那么“历史的耶稣”必定是“非神话化的耶稣”,到头来,人们从历史的耶稣身上所能看到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些高尚的道德情操罢了。将“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硬生生割裂的结果即便能避开历史考证学的批判,其所能保留下来的也已经不再是圣经中的基督教福音了。一些学者认为新约的基本背景是希腊化的,如《约翰福音》将“基督”称为“逻各斯”以及文本中那些相当显眼的希腊字汇都显明其是一种希腊化的产物。又如保罗在其所写的书信中,基本上是将“律法”放在“福音”的对立面,使人明显感受到他有一种“非犹太化的倾向”。看来,要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圣经神学入手去思考。
随着圣经神学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新约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约的背景并非如之前所设想的那样简单,虽然在表述上新约的作者的确使用了希腊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但其基本背景并非希腊式,而是希伯来式的。如著名学者卡森,认为《约翰福音》的核心观念仍是希伯来式的,虽然约翰使用了“道”、“生命”、“光明与黑暗”等较为浓厚的希腊字汇,但当人们结合文本去解读的时候,就会发现,约翰只是借用这些希腊字汇,以承载旧约圣经的观念,并加以创新。在约翰的笔下,“逻各斯”并非只是宇宙理性,更是先存的、且是有位格的,尤为重要的是,他乃是与神同工的创造者,而这明显是出于旧约的观念。
《约翰福音》中十分独特的神学观,就是“道成肉身”,其他福音书的作者只是说“童女感孕”,而约翰却说成“道成肉身”,这说明约翰并非只是记载史实,而是对这个史实有着自己的神学思考。事实上,这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因为西方教会在理解“童女感孕”这个教义的时候比较偏重“童女本身是否为童贞女的问题”,但这并不是“童女感孕”这个教义的核心要义。一些人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是因为在他们看来,马利亚是否为童贞女乃关系到耶稣有没有原罪的问题。问题是,如果我们能证明马利亚是童贞女就能证明耶稣是无原罪的吗?不管马利亚是不是童贞女,她本身亦是罪人这个事实是无可辩驳的,既是如此,为何耶稣由一个有罪的女人所生这件事情能构成耶稣本身的无罪性呢?
当然,笔者也相信耶稣乃为童女马利亚所生,只是认为并不是马利亚的贞洁构成了耶稣的无罪,而是因为耶稣不是男人的后裔。不过,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一个人不是男人的后裔,那么他的出生方式必定不同与普通人需要透过两性结合的途径。那又会是什么呢?《约翰福音》便给出了合理的答案,即“道成肉身”——是“道”透过“童女马利亚”成了“肉身”。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