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博士在上帝面前如小学生

作者: 张爱慧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6 15:47:31
分享与播放

人类文明的星河,不可谓不璀璨。数千年的跋涉,我们仿佛筑起了知识的“巴别塔”,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到牛顿的定律,从《黄帝内经》的智慧到量子力学的玄奥。我们引以为豪,将“博士”之名授予那些在知识疆域里攀登至顶峰的探索者。然而,当我们驻足于生命的长河,亲历那些理性无法穿透的迷雾,感受过一种超越自我筹算的引领时,一个谦卑而深刻的体悟便会浮现:即便是世上一切学识的集大成者,在某个物质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若来到上帝无限的神性面前,其认知的疆域,或许真的仅仅等同于一个刚刚启蒙的小学生。这并非对人类求知精神的贬低,而是对认知层级的一种清醒定位,恰如那句生动的比喻:“人类一动脑子,天上爸爸就笑了。”

一、人类智慧的有限性与知识的边界

人类智慧的伟大,恰恰映衬出其无法逾越的局限性。我们的认知,根植于有限的经验、感官的局限、理性的思考与逻辑的框架。

科学,这人类理性的利器,其本质是“试错”与“证伪”的循环,是在不断否定旧范式、建立新范式中蹒跚前行。今日的真理,可能成为明日的谬误。我们如同手持微光火烛的探路者,在无垠的黑暗中发现了一小片光亮,便欣喜若狂,却不知那光晕之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海洋。

更为根本的是,人类的知识体系擅长处理“如何”(How)的问题,却对“为何”(Why)的终极追问束手无策。我们可以精确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回答宇宙为何存在、生命意义何在;我们可以解析大脑的神经元结构,却无法全然捕捉意识的本质与爱的源头。这种对终极意义的探寻,如同一个永动的内驱力,将我们推向自身智慧的边界,并在那里叩响一扇通往更高真理的大门。人类的博士,正是在这扇门前,发现自己所积累的学识,尚不足以解答生命最核心的谜题。

二、上帝的无限性与智慧的源头

与人类的有限形成绝对对比的,是上帝的无限性。祂并非宇宙中的一个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的本源。祂是阿拉法,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祂的智慧,不是碎片化知识的堆积,而是创造并维系万有的、整全的、永恒的智慧。在祂那里,“如何”与“为何”是统一的,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

正是在这种无限面前,人走到了自己的“末路”,而这恰恰是真正智慧的开始。笔者以信主多年的生命体验,总结出一条路径:

1、在与上帝的亲密关系中支取智慧

认识上帝,并非仅仅获取一套教义知识,而是进入一种生命的关系。当我们承认自己的有限,停止倚靠飘忽不定的自我理性,转而谦卑地来到这位智慧的源头面前,在祷告、默想和顺服中与祂建立亲密联结时,便开始了一种“活水江河”般的智慧滋养。这不是废弃理性,而是让理性被更高的神性之光照亮,在其本该的位置上发挥功用。

2、 在“无我”的灵修中得着启示

在与上帝的亲密关系中,灵性操练的核心奥秘之一便是“无我”,是不断进深中的“舍己”。祷告就是向神献祭,越是放下自我的聪明、偏见和筹算,像小孩子一般单纯、敞开、信赖地来到上帝面前,就越能清澈地映照并承接从基督而来的智慧。孩子的信心不掺杂复杂的算计,这种“心灵的空旷”恰恰为神圣的充满预备了地方。正如主耶稣所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18:3)这里的“天国”,也包含着属天的智慧境界。

3、在破碎骄傲中看见无限可能

人类最深沉的捆绑,常来自于自我中心的骄傲。这种骄傲筑起高墙,阻挡了恩典的流入。当人带着博士的文凭和世间的荣耀来到上帝面前时,若不能先将其置于祭坛之上,这些反而会成为认识神的障碍。而当我们承认“我什么都不知道”,在上帝面前降卑为零时,生命的“硬盘”才被格式化,从而拥有了承载无限可能的“全新容量”。

4、举例说明

 最近笔者亲身体会一件事情。我每周去郊区探望和陪伴一位九十岁的老姊妹。她次次念及:年轻时丈夫事业心强,常年在北京工作无法照顾家庭,她一个人独立支撑整个家庭和养育三个孩子;现在风烛残年,本以为挨着儿子儿媳居住可以得到照顾和陪伴,可是儿子就读神学和服侍多,还必须照顾生病的媳妇,对她有些冷落。她回忆照顾儿子付出巨大,认为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当时,我却以圣经中夫妻婚后离开父母、合而为一为依据,认为儿子把妻子照顾好没有错,是家族关系中的首位;而老姊妹则以十诫中“孝敬父母”是儿女本分为由。我们纠结在教义和对错上产生争执。回家祷告许久,圣灵感动我:老姊妹倾诉内心的苦毒,是需要得到安慰和陪伴,不是一套教义知识。于是,我向老姊妹道歉,我们和好如初。

由此,我体认到,认识上帝不是陷于人类理性的教义思考和是非对错,而是进入一段生命的关系。她倾吐年轻时候无法依傍丈夫,年老时也无法依傍儿子,爱没有得到满足。她需要在上帝无限的爱中得到满足,从而去体恤和理解儿子的难处,饶恕儿子有限的爱。我决定,以后我会回应并安慰她说:“我很心疼您,年轻时丈夫事业型没有成为您的依傍,一个人操持家庭的辛劳;如今老了更需要儿子的照顾和陪伴,他实在太忙了,又有学习与事工,又要照料生病的妻子,对您有些地方照顾不周,请您多多原谅他。我们在上帝的爱中得到饱足,在祂爱中得到满足,好吗?”

三、为何世上的博士在上帝面前如小学生?

这一看似“悬殊”的比喻,其根基在于本体论上不可跨越的差异。

上帝是自有永有的,是万有的起源。一切的法则、规律、物质和生命,皆由祂的话语而出。祂是作者,是伟大的设计师。

我们存在于上帝所创造的时空、物质和规律之中。我们的思维模式、认知结构,都是被造界的一部分。被造物试图用被造界的工具去完全测度造物主,如同画中人试图理解作画者全部的心思意念,其局限性是先天注定的。

上帝不仅创造,更掌管历史的方向、自然的秩序和个体生命的轨迹。祂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祂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博士的学问,是在上帝所设定的自然律中进行探索,而上帝自身,则是律法的颁布者和执行者。纵览《圣经》本身,其中记载着上帝主宰一切的权柄,多少超自然的异象,超越人类理性的思考,超越人类研究的因果律、自然律,乃是必然的。

一个世上的博士在上帝面前像小学生,不是指其专业知识的无效,而是指在对于宇宙、生命和自我的最根本认识上,他必须回到起点,以初学者的心态来领受。这不是知识的倒退,而是认知的跃升——从局限于受造界的相对知识,转向对神绝对的敬畏与追寻。“世上的博士在上帝面前就是个小学生”这一命题,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命品质——谦卑。谦卑,不是人类的自我贬损,而是对神所设立的真实秩序的承认与顺服。它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后,对海洋本身的敬畏;是在理性高塔上攀登后,对星空之浩瀚的惊叹。

小结:

当我们放下“博士”的桂冠,以“小学生”的谦卑、渴慕和信赖坐在上帝的脚前,我们非但没有失去人类的尊严与理性,反而为理性找到了稳固的基石和永恒的方向。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开端,是蒙受那超越人一切理解的、属天祝福的起点。因为,“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4:6)在这条道路上,每一个愿意降卑的灵魂,无论其世间的学识如何,都能在上帝的国里,成为承接无限智慧的器皿。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