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临终关怀,就是对已经身患绝症的病人,提供适当的救治,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以及很好的帮助支持,使病人能在生命的垂危时刻,在充满人性温暖的气氛中,充实地、有尊严地告别人间,使死者无憾,生者问心无愧。临终关怀涉及到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神学等诸多领域,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临终关怀是基督教的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工。
在教会的服侍过程中,探访事工是笔者比较看重的一件事,尤其是临终关怀这方面。笔者曾看到过身患重症、生命走入最后阶段的信徒对自己患病时的茫然无措、不敢相信、埋怨、沮丧等情绪,也看到过信徒在照顾身患重病的家人时的无力。笔者自身也照顾过身患重病的家人、生命末期的亲人。在照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学过系统照顾患者的方法,在照顾患者的时候会有手足无措。因此,在服侍的过程中,谈谈自身的一些感想,教会应如何关怀呢?
一、告知临终患者的病情
患者被诊断癌症或其难以治疗的病症,在接受医疗治疗的过程中,会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真相,家属怕患者知道病情后无法接受,情绪和生存意志会受到影响,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隐瞒,会用各种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期盼患者可以痊愈。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自身身体的征兆,感到自己时日不多,甚至会因着家属和医护人员对他病情的隐瞒,心里产生孤单无助,甚至独自承受内心的煎熬和痛苦。
教会对患者进行探访时,会了解到患者的情况,也可能会被患者询问病情,《马太福音》5 章 37 节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以弗所书》4章25节:“你们要弃绝谎言”。教会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需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安慰,患者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是告知患者病情的最好对象。如果患者的家属仍有顾虑应当尊重家属的意愿,教会可以增加对患者探访的次数和参与到对患者的护理,以诚恳和真诚帮助患者与患者家属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
当家属准备好告诉患者病情时,可以先与患者进行沟通,双方都准备好后,在安静的环境里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患者会猜测自己的病情,目光可以时常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接触,目光的接触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使他们感受到自己说的话语被尊重。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面部表情的控制,因为面部的表情很容易展现出我们内心最基本的想法,患者会透过我们的表情猜测自己的病情,会因着周围人的表情为自己的病情感到伤痛。
家属在告知患者的病情时,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家属在诉说病情,教会参与的人员一直沉默,整个氛围会尴尬,可以采用讨论互动的方法,讨论的过程中引导患者和家属对于患者病情的积极治疗,安慰患者的顾虑,肯定患者的一些过往经历,倾听中了解患者的信仰状况。如果患者对于基督教信仰感兴趣,或有基督教信仰,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每天的信仰生活。
二、疏导临终患者的心理
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于临终的心理各不相同,身处恶性疾病的儿童,在医院接受救治的过程,会因父母的焦虑、各种的检查、医院陌生的环境、父母与医生秘密的谈话,而陷入焦虑恐惧中,“会害怕父母的离开、黑暗、以及将自己代入听到的故事中,害怕被突然带走”。教会在进行临终关怀帮助时,可以引导父母尽量多陪伴孩子,在孩子的身边放一些孩子心爱的东西,如果孩子身体情况允许,可以带领孩子唱诗歌、祷告、游玩等活动,引导孩子正确的死亡观。
教会在对患者进行临终关怀时,若患者对基督教的信仰认识并不多,教会只考虑患者的生命时日不多,不管患者的身体情况如何,只是讲信耶稣得永生、认罪悔改的道理,反而会让患者觉得自己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安慰,也不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如何,只是想要他尽快信耶稣。患者在面临疾病的折磨时,身体的疼痛、心理的煎熬,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对于大多数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库布勒·罗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和接受期。 ”青少年与中年人面对自己身患重病时,会否定自己的病情,认为医生的检查出现错误。他们求生的欲望最强烈,青少年的心理会认为,疾病只是人生阶段的一个挫折,但最终经过反复的检查会认命。中年人因着家庭的缘故,上有老、下有小,身居多种角色,肩负的责任也很大。一旦出现无可治愈的疾病时会有焦虑、忧郁、烦躁、愤怒,可能会对家属发脾气,顶撞医护人员。有的则会更加寡言少语,每日忧心忡忡。教会对青年和中年人进行临终关怀时,需要理解患者因疾病带来的恐惧、孤独、焦虑、忧郁等心理,以爱心、热心对待患者并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导服务对象在信仰中思考苦难、死亡,寻找生命的意义。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的衰退,一旦患病,通常伴有多种且复杂的疾病,当老年人进入临终期,身体机能的减弱,会使老年人常想到死亡,会感到死亡的不可抗拒性,忧郁、绝望、甚至因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会产生自杀的想法。面对这种情况,教会在临终关怀老年人的过程中,需要以热心、爱心、关心等先了解老年人的情况,如果老年人表达出自杀的想法,或者认为自己的存在毫无价值时,可以使用“您不太愿意接受”“您有不同的看法”“您感觉自己现在不是很舒服”这些中性词语,置换老年人消极的思想和情绪,并以信仰引导服务对象。
三、帮助临终患者善终
桑德斯夫人塞西莉曾说过:“你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你就是你,独一无二。在生命最后一刻,我们竭尽全力帮助你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在此之前,我们竭尽全力让你活得有尊严。”有尊严的离世才是临终关怀的最终目的。
临终者在生命末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在患者生命的最后时刻,患者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和愿望。教会与患者家属应该尽力的帮助患者实现愿望,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使患者在最后的时间不留遗憾,家属的心也得安慰。
曾有一个年老的姊妹,在临终时期,躺卧在床,子女对她也是尽心的关心和关怀,子女与她沟通的过程时,问年老的姊妹,有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姊妹说:“想去西藏的一个地方看一看”。子女在沟通后,考虑老人的身体以及信仰,并未同意老人的请求,老人在去世后,子女整理老人的遗物,发现日记本中记载,老人在年轻的时候在西藏的那个地方有过知青下乡的经历,并在那里结识了子女的父亲,老人去那个地方只是为了回忆。由于子女对于信仰、老人身体的主观代入,并没有详细了解老人的心愿,以至于老人带着遗憾去世,子女也带着愧疚,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释怀。家属与患者及时的沟通,可以帮助家属更好的了解患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并满足患者的心愿。
《哥林多后书》 1 章 4 节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基督徒在经历上帝恩典最深刻的时候,是基督在我们生命最难的时候。因此,教会不止是对信徒有牧养的工作,也需要在信徒身处疾病或面临临终的恐惧时,对信徒有建设性的帮助,引导信徒正确的死亡观,用合宜的方法帮助患者,使患者的家属在照顾病人时有方法,有效果使患者能够得安慰,最后有尊严地离世!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