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郭时腊在东北考略(二)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3-08-01 08:20:28
分享与播放

问候亲爱的各位读者平安!我们今天继续来分享关于外国来华传教士郭实腊在东北的历史考略。

三、郭实腊的其它脚踪和生活

郭实腊在到中国之前的1823年,他前往鹿特丹,被荷兰传道会批准接纳,他在当地进行了短期的学习和培训。由于郭实腊决定到马来群岛传教,为了收集相关的信息,他从鹿特丹出发前往巴黎和伦敦旅行。1826年7月21日,郭实腊在鹿特丹被授予神职。9月11日,他乘坐“海伦娜·克阳丝提娜号”(Helena christina)起程前往今日的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城市和首都雅加达,又被称为巴达维亚。

1827年1月6日抵达该地,在巴达维亚,郭实腊与同麦都思同住,并跟随他学习马来语和中文。后来他还取得了惊人的进步,郭实腊最初的目的地是苏门答腊岛,但当地的战事令他无法前往,因此他转而前往廖内岛(印度尼西亚岛群,位于新加坡海峡之南,马六甲海峡东口,东临南海),在那里除了传教外还担任牧师。郭实腊在廖内岛并没有待很长时间,因为1828年他已出现在新加坡。当年8月4日,他同汤雅各牧师一起乘坐中国帆船离开新加坡前往暹罗(泰国),23日登陆。

1829年,郭实腊辞去荷兰传道会的职务,应史密斯牧师之邀前往新加坡。因伦敦教会暂无常驻马六甲的传教士,郭实腊被派往该地管理传教会的事务,在此期间,他同一位英国小姐玛丽·纽厄尔(Maryxewell)结婚,婚后夫妇二人同回到新加坡。1830年2月14日,他们起程前往暹罗。

1831年上半年,郭实腊夫人生了一个女儿,但母女二人都在死在了曼谷,女儿是在郭实腊乘坐中国帆船起程前往中国数十天后夭折的。他们最终于6月18日出发,9月底到达天津,沿途曾在一些地方停靠。10月继续北上至辽东湾,从那里南下,12月13日抵达澳门。郭实腊在中国拜一位郭姓长辈为义父,穿中国服装,姓郭,起中国名字,还为中国人看病,因而给当地人留下了好印象。与此同时,他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广为散发基督教书籍。

1832年2月25日,郭实腊以翻译和外科医生的身份乘上英国东印度公司“阿美士德勋爵号” (LordAmherst)商船,开始再次沿中国大陆、台湾、朝鲜以及琉球的海岸航行。此次航行原本是为了打开一条新的贸易通道,尽管这个目的没有达到,但郭实腊趁此机会在当地人中散发了大量基督教书籍,9月5日回到澳门。10月12日,他乘坐“塞尔夫号”(sylph)又一次北上,1833年4月29日回到广州。第二年他依旧花了大量时间乘船在沿海各地往来,努力散发基督教书籍,同当地人交谈,伦敦教会有时也会给予他金钱上的资助。

1834年3月,郭实腊启程前往新加坡,随即转往马六甲。在马六甲期间,他结识了伦敦妇女教育会(The Ladies Society for Native Female Education, London)派往马六甲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工作的温施娣(Mary Wanstall),二人情投意合,不久便结为夫妇。同年6月郭实腊携妻子移居澳门。郭夫人于翌年9月30日在澳门开设一所女校,此为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郭实腊则在校内兼任中文老师。郭夫人亦收养并教育多位盲女,堪称“中国盲人教育之母”。在来华传教士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首先惠及盲人,将六名盲女先后送往英美接受盲人教育。(详见2011年11月10日《中国盲人网》)

1835年,郭实腊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处中文秘书。1837年6月24日他乘坐英国船“罗利号”(Raleigh)前往福州,从那里横渡至琉球。7月15日他转乘美国船“马礼逊号”前往日本。尽管他们抵达了江户湾,但此行的目的却没有达到。8月29日回到澳门。1838年,郭实腊再一次前往福建,他的家人则留在澳门直至1839年战争爆发。战争期间,他从事过各种工作,曾有段时间,他临时加入了郭富(Hugh Gough)的参谋团。1842至1843年期间,他还在舟山做了一段时间的行政长官。

1843年8月马儒翰先生(此人是马礼逊的次子,不是传教士)在29岁因病去世后,郭实腊继其成为港英政府的中文秘书,并且担任这一职务直至去世。尽管担任各种各样的全职,但郭实腊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传教任务,他参与扩大传教事业的计划,为了传播福音并将基督教书籍广泛散布至整个中国,郭实腊在1844年创立了一个由本地人组成的协会,名“福汉会”,也译为“汉会”,意为汉人信道得福。该会又被称为郭实腊(郭士立)差会,专门训练中国传教人员到内地布道。

他是德国教会传入华南的开创人。汉会成立之初,郭实腊雇用了二十名华人为该会成员,派他们到内地去散发宗教书报。1845年该会成员增至八十名,1846年增至一百七十九名,1847年增至三百名,1848年增至一千一百名,1849年无统计数字,但据报道拥有正式传道人达二百名。从表面看,郭实腊的汉会发展迅速,短短四年,成员就已超过一千名,分配给他们的印刷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详见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第52 页)郭实腊认为利用文字布道,是向全中国传教的有效手段。郭实腊招募华人深入内地散发基督教传教宣传品,当时他说从此“要将福音传遍中华帝国十八个省的每个角落”。(Dr. and Mrs. Howard Taylor: Hudson Taylor in Early Years.第88—93页)

此后郭实腊夫人因健康原因前往新加坡。1849年4 月在当地去世。1850年9月,郭实回到欧洲,在那里同英籍女子加布里埃尔(Gabriel)小姐结婚。1851年1月,他携新婚夫人返回中国,同年8月9日郭实腊在香港去世。后人为纪念郭士立(郭实腊),在上海港以外曾有一个岛被命名为“郭士立岛”。随着郭士立的去世,荷兰传教会的影响越来越小,至19世纪中叶即被湮没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罗伟虹主编《中国基督教新教史》第85页))

关于这个事实,在顾长声先生的《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一文中有进一步的论证:1849年,郭实腊的第二位夫人又在新加坡去世,他决定回到欧洲去“度假”。这年,他在英国又组织了一个中国协会,宗旨是雇佣本国布道者并同任何差会合作,特别是和郭实腊在香港的一个团体(汉会)合作,去解决进入中国内地传播福音的难题。(Chinese Repository.1832年8月,第140页)接着,郭实腊又前往荷兰、俄国、瑞典、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等国游说,大肆宣传使全中国基督化的计划,声称他在香港组织的汉会成员,已将福音传遍中国。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使他大为扫兴。1850年,他与一位英国人加里布尔小姐结婚,这是他的第三位夫人。1851年2月,郭实腊带着新娘又回到香港,继续在殖民政府充当翻译。郭实腊婚后未及半年,突然在同年夏天得病去世,终年四十八岁,遗体葬在香港。(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第53页)

郭实腊的安息礼拜在圣约翰大教堂举行,其遗体最后安葬于香港跑马地坟场。跑马场坟场古称黄泥涌,英国人也称之为 "Happy Valley" ,意思是“极乐世界”或“快活谷”,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湾仔区中南部,是香港早期开发的地区之一。

四、郭实腊传教的著述与总结

郭实腊归依主怀后,香港总督和港府高级官员皆出席了葬礼。香港中环的吉士笠街(Gutzlaff Street,也有称之为都爹利街的,据说现在就是一条小巷)已于1979年8月15日被政府列为香港法定古迹,这就是当时港英当局为纪念他,以其姓氏所命名的。

我们不可否认,郭实腊是“双面人”,他作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同时又是一位传教士,在传教方面的贡献不可抹杀。同时,郭实腊是一个多才的人,在传教和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郭实腊是一位有着深厚中文功底的汉学家,他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学,对中文很有研究,擅长用中文来表达西方思想。在1839年,他发表了一篇《论中国语言》的论文。

1840年郭实腊出版了由他修订的《新约全书》,故这个汉文译本通称为“郭实腊译本”(Gutzlaff's Bible Translation)。新约中文文言文译本,原名《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郭实腊是四人小组译本译者之一,主译《旧约》部分。1840年,他修订四人小组所译《新遗诏书》,以《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之名刊印发行,由新加坡坚夏书院出版,后多次修订再版。该译本后为太平天国起义军所采用,在定都南京之后出版的《圣经》以该译本为依据。1853年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又翻印了“郭实腊译本”的部分《旧约》。太平天国根据“郭实腊译本”制定了许多与基督教义相符合的规定,如太平天国规定以星期六为安息日,在这一日举行礼拜。太平军的军纪借鉴《圣经》的十诫等等。

郭实腊频繁的在华活动过程中,还写过其它的著作,编过刊物,翻译《圣经》和“文字布道”等。德国慕尼黑大学藏有他编写的大部分作品。他的中外文著述,包括他参与的著述大约有八十余种,其中较著名的有汉语《上帝真教传》、《救世主言行全传》、《救世主耶稣之圣训》、《福音之箴规》、《三次航行中国沿海记》、《中国史略》、《开放的中国》、《道光皇帝传》等约60余篇;日语著作,有《约翰福音之传》等;此外还有荷兰语、暹罗语、德文、英文等有关基督教的著作,其博学多才可见一斑。(参见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英】伟烈亚力Alexanderwyie著、赵康英翻译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名录》)

基督教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郭实腊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1834年因恐清廷查获封闭,迁至新加坡继续出版,到1837年停刊,共出四卷。该刊主要内容为宣传宗教,但也报道一些各国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和广州外贸的情况。郭实腊在1833年6月25日为该刊写的《创刊计划书》中说:“当文明几乎在全球各处战胜愚昧和邪恶,并取得广泛进展之时,只有中国人还同过去千百年来一样停滞不前。出版这份月刊的目的,是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技艺、科学和准则之后,可以消除他们高傲的排外思想。”

1834年11月29日,广州外侨组织了“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推举英商马地臣任会长,美商奥立芬任司库,裨治文、郭实腊、马儒翰任中英文秘书。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德庇时和广国领事任名誉会员,郭实腊签署了的该会“宗旨”。(上海人民出版社,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第36、37页)

郭实腊也是一个精明之人,他在中国传教的同时注重基督教本土化,有点儿早期的“基督教中国化”的意识。当他再次赴中国沿海活动的时候,带来了一大箱《圣经》和福音书籍,还携带了航海图和测绘仪器,同时改用了中国服装,冒充中国人。据郭实腊自己说:“我早已归化中华帝国,成为其国民了。我采用了福建族的姓,取名士立,偶而也穿中国服,已被认可为。”他曾宣称:“龙要被废止,在这个辽阔的帝国里,基督将成为唯一的王和崇拜的对象。”当然,这是他的想象而已。

写了这么多,我们归纳一下:第一,郭实腊是基督教新教在东北、辽宁、辽南传教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人(在他之前亦有传教士来东北,但是名不见经传,没有姓名记载),成为新教传入东北的嚆矢,被称为“冒险的传教士”;第二,郭实腊是在1851年夏季 8月9日突然得病去世,终年四十八岁,遗体葬于香港跑马地坟场;第三,他是在1832年10月12日至次年4月29日之间到了东北辽宁的辽南盖州一代进行传教活动的,而不是1852年;第四,郭实腊虽然是传教士,确实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争议性的“双面”人物,他的身份转换更为复杂,也更为赤裸裸。他三次航海活动范围从广东沿海到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郭实腊沿路讲道、诊病、分发宗教宣传册、书籍、药物等进行传教和慈善活动。他详细记录下了所到之处的海防、军事、军备状况,为他盼望中的枪炮轰开大门做积极准备。

当英军在舟山群岛扫荡时,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郭实腊士就去负责对百姓进行宣传,要求他们停止抵抗。当时有些老百姓就质问郭实腊:“如果你们真的希望和平,为什么又要到这里来呢?”问得郭实腊无法回答,以致恼羞成怒,指使英军对当地老百姓实行残酷的屠杀。当英军于 1842年6月进攻上海时,对上海早已了如指掌的郭实腊,为海军司令充任向导,协助指挥作战,并且代表司令官向城里出安民告示和筹措粮草,还勒索到三十万银元赎城费。7月间, 英军攻至镇江,又是郭实腊带路,冲进城后一路沿街烧屋和实行屠杀掳掠。7月底8月初英军攻至南京后,在整个条约的谈判过程中,郭实腊和马儒翰代表英国政府的全权代表璞鼎查对条约的具体内容与中方代表几次进行讨价还价,取得了比原订计划更多的特权和赔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第52页)等等。

五、“客观上”郭实腊为福音在东北乃至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就是郭实腊,一个毁誉参半的传教士。我们对郭实腊的历史资料考证,一是了解郭实腊其人其事;二是了解他是何时到东北传教的;三是确定他归天家的日子,纠正不正确的记载,四是肯定他传教的作用和地位。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一个郭实腊吗?值得翻了这么多资料,写了一万多字吗?是的,值得。因为从郭实腊传教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新教在东北、在辽宁传播的历史。

我们考察历史,包括基督教历史,不是目的,目的是以史为鉴、继往开来、广传福音。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根据想象或网络照抄,以讹传讹。记不得是哪位学者说过:“读历史,最好和方志一起读,互相佐证才好。”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真实发生的事情,才会将它记录下来,而且历史就是一个时间段的真实事件的记录。我们要正确对待历史,包括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来华的传教士。功是功,过是过,不能避而不谈,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歪曲历史、丑化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即使郭实腊有不好的一面,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主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附带说明:本文不是学术专著,我也不是学者,充其量就是一个关注基督教历史的老信徒。本文就是为了证实关于传教士郭实腊的一些事情,所以请不要按照学术论文来看。有些引用资料当时读过之后,做了记载,匆忙之中忽略了记录是哪本书籍或资料,加之我的视力不好,恕不能一一详细列出,还请见谅。您要是问一些诸如“你怎么知道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真的历史?根据是什么?”“官方的地方志怎么会出现错误呢?”之类的问题,我还真的不知道,就只好去问上帝了,因为我真的遇到过这样的提问。总之,我是一个学识浅陋、微不足道的人,不当之处一定难免,请斧正,我会洗耳恭听。

谢谢您的阅读!愿上帝赐福与我们同在!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全文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