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殿堂前的徘徊:当代青年与教会的距离将会如何

作者: 苏冉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3-13 14:21:01
分享与播放

周日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头,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着社交媒体的通知。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他们可以选择睡懒觉、刷视频、约朋友,或者参加一场线上游戏。然而,对于教会来说,这个早晨却显得有些冷清。曾经座无虚席的长椅上,如今只剩下零星的身影。是什么让年轻人逐渐远离了教会?是信仰的失落,还是时代的变迁?在这个背景下,当代青年与教会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及时性的社交互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这些特征正在解构传统的信仰模式。在社交媒体构建的虚拟世界里,真理不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信仰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可选择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在多元的信息中寻找自己的答案,而不是接受单一的教义。

不仅如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多元价值观,尊重不同观点,认为“存在即合理”。这种思维模式与基督教强调的绝对真理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传统教义在年轻人中失去了吸引力。他们追求个人自由,抗拒权威束缚,渴望在信仰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可能。

此外,快节奏的生活和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也在无形中挤压了年轻人参与教会活动的时间和精力。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放松和娱乐,而不是参加教会的聚会。基督教信仰不再是他们精神寄托中的首选。

面对这些挑战,教会传统的牧养模式在数字化时代显得捉襟见肘。单一的讲道方式、固定的聚会形式、教条化的内容教导,难以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疫情后教会信徒的流失现象、年轻人不愿参加教会活动的表象,正是这种不适应的具体体现。

“福音本来是这么好的,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不需要了?教会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有牧者开始反思,当下时代对传统教会的冲击,变与不变,该怎样去牧养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变则生,不变则亡。”在堂会牧养近三十年的陈牧师感慨道。她认为,教会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吸引年轻人。陈牧师从神学毕业后便投身于青年事工,如今已不再年轻,但她深知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牧养方式。如今,她将青年事工完全交给年轻人去带领,并鼓励他们多了解青年人的需求,给予关爱,组织多样化的活动,用年轻人的方式与他们相处。

一起烧烤、打球、话题交流成了当下很多青年事工聚集的首选模式。教堂也从传统模式走向年轻化,教堂院内布置网红打卡点,潮玩、国风拍摄、漫画展等各种接近年轻人的活动也开始推行起来。

在一线城市牧会的吴牧师,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他非常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年轻人也喜欢围着他转,因为他不仅懂年轻人聊的话题,还愿意和他们探讨。关于AI、艺术、文化,他总能带着谦卑学习的心与年轻人打成一片。“我们必须要和他们对话,不能回避他们的问题,”吴牧师说道。

此外,一些教会发现,敬拜是与年轻人建立联系的有效途径。音乐能够引发情感共鸣,而赞美诗则能直击心灵。尽管年轻人每天面对各种观念的冲击,常常感到迷茫,但当一首首充满生命力的诗歌响起时,内心的烦躁与不安往往能得到抚慰,混乱的情绪也能得到梳理。

教会的发展需要平衡,每个年龄层都需要有人,而年轻人在教会就像脊柱一样的位置。当教会在这个时代所教导的不能再触及年轻人时,不能给他们带来帮助时,教会要反思,要警醒。正如一位牧者所说:“我们一天在叨叨叨的是否真的是信徒所需要的?是否太过于教条化,与信徒的生活完全脱节了?”要属灵,也要接地气。福音是不加任何杂质的,但如何把全备的福音宣讲出来,这是每个教会都需要去重视且去反思的。

面对时代的挑战,教会唯有不断反思与创新,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重新赢得年轻人的心。变与不变之间,教会需要找到平衡点,既坚守信仰的核心,又适应时代的变化。只有这样,神圣殿堂前的徘徊才能转化为坚定的脚步,让更多的年轻人重新走进教会,找到属于他们的信仰归宿。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