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的友谊:海门薇家族与闽清的百年情缘

作者: 林慕理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7-14 17:13:53
分享与播放

今年夏天,福州鼓岭又成为福州热门活动举办地及避暑胜地。应邀参加活动的托马斯・海门薇是 “鼓岭之友” 露丝・海门薇医生的后人,他们的活动在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上被广为宣传。

上午,刘同学在我们大学 “班级同学群” 中转发了今天《福州晚报》介绍美国友人托马斯・海门薇前往闽清六都医院访问的报道及照片。

在《福州晚报》主题为“古荔红满树 亲人喜相逢”的报道中,写到“昨日上午,鼓岭之友托马斯·海门薇怀着对祖辈的深情踏上了闽清的士地,探寻祖辈茹丝·海门薇(韩路德)医生百年前留下的足迹。这位曾在闽清六都善牧医院奉献10多年的美国女医生故事,正通过托马斯的寻根之旅和筹备中的纪录片,渐渐被更多人知晓”

鼓岭.jpg

托马斯·海门薇等“鼓岭之友”们第一次品尝到祖辈在闽清六都医院种下的荔枝树所结果实(图片来自《福州晚报》网络照片)

那是在 1864 年,美以美会的美国传教士薛承恩(Nathan Sites)牧师前来闽清传教。到了晚清时期,六都有较多的教徒。薛承恩牧师经常利用布道机会,从福州医院带来美国女医生玛丽・卡尔顿(译称兰玛丽亚)为民众看病施药,诊治妇、儿病人。后来,在薛承恩牧师大力倡导下,美以美教会派兰玛丽亚到六都筹办医院。他们先在坂西村道科厝租民房开办诊所,后来于 1899 年在有 “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 之美称的坂东镇创立 “薛承恩妇幼医馆”,这是闽清县第一所医院,兰玛丽亚任该院首任院长。

1905 年,兰马利亚又将医馆迁建于坂东村,取名 “六都善牧医院”。此后医院不断扩建,完善设施,开设有男女、小儿门诊和病房等。1923 年医院开办护士学校,培养医务人才。还安装了 1 千瓦的汽油发电机供照明用电,是福建省最早使用电灯的医院。

教会在六都创办医院,给闽清带来了近代西方医学科学,为闽清现代医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兰马利亚医生除了在医院为民众施医治病,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共卫生服务:采取巡回门诊方式,经常深入乡村为民众治病,开展卫生知识宣传,这对于提高民众对西医的认识、普及医疗卫生知识、促进民众身体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兰马利亚在闽清工作了近 30 年,1925 年 5 月左右回美国,1927 年病故,享年 71 岁。

兰马利亚在福州时,曾在鼓岭买下一处住宅。如今,尽管她的房屋早已不复存在,但写着 “兰界” 二字的界石仍然立在旧址。她在中国期间还收养了两名女孩,一名养女英文名字也叫玛丽・卡尔顿,中文名叫兰醒球。她在美国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后回中国,在福州教会工作,并先后担任进德学校、毓英女中(现福州十六中前身)校长职务,1949 年去了美国。另一名收养的女儿名叫郑美娇,是兰醒球的妹妹,医学院毕业后在六都善牧医院当医生,协助兰马利亚工作。

 海门薇来中国的念头出于偶然,她是在美国听了一场中国医生的报告后,被触动心灵,便立志为中国的百姓服务。她借助教会组织这个平台,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到闽清六都善牧医院工作。1924 年,时任院长的海门薇在医院建起 “恩兰楼”;1925 年又在医院新建病房和职工宿舍等,并建造混凝土钢筋结构的水塔,这是当年闽清县最先进的建筑物。医院还设立了化验室、手术室,先后装备自来水、电话、马匹等设施。海门薇医生兼通内、外、妇、儿等各科业务,是一名真正的 “全科医生”。1924 年,她成功开展了甲状腺肿瘤切除手术、肠切除术等,开创了闽清县外科手术的先河。

从 1924 年至 1929 年,培养护士 24 人,医院规模和病床不断扩大。她除了处理医院日常医疗业务外,还经常下乡巡诊,大半个闽清都曾留下她的足迹。当时闽清交通不便,她走路或骑马下乡,有时连续多日在村子里过夜。所到之处,一边为民众看病治疗、打预防针、接生,一边宣传卫生保健常识和育儿知识,甚至还为病人动手术,使当时医院声名鹊起。1931 年,医院购买小汽车一辆。1932 年在县城设立分医院,她在两地奔波。

1934 年还在白樟、金沙设立分诊所,定期巡诊。1936 年,她回美国休假治病结束返回中国时,计划在南昌康成医院工作一年,多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回闽清工作。由于 1937 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她无法再回闽清,遂自动向中国红十字会报名参加抗日志愿医疗服务。后红十字会安排她去重庆抢救日本空袭造成的伤员。1939 年,又到四川的资州医院工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她积劳成疾,最后无法胜任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于 1941 年回美国家乡。

海门薇在华行医 18 年,其中在闽清 “六都善牧医院” 行医就有 12 年。海门薇在华行医期间,不仅学会了普通话和闽清方言,还坚持写日记,记录身边的所见所闻,因此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在闽清时她也领养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华辉是 7 岁时被收养的,1940 年以后去美国和海门薇共同生活。小女儿华星是闽清人,1 岁时被收养,1937 年 8 岁时,因海门薇要去参加抗日医疗服务无法随带,返回闽清。长大后的华星医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工作,1961 年赴宁夏银川支边。

海门薇回到美国后,由于身体和家庭的原因,虽然无法再回到中国,但她仍然关注着中国的未来。她在家乡除了开展医疗服务,还整理在华工作日记手稿,描绘水彩图画等,寄托自己对中国的思念之情。1974 年,海门薇在美国去世,享年 81 岁。2013 年,根据美国英文版翻译的《海门薇医生在中国 1924-1941》一书在中国出版发行。闽清人民对海门薇医生在闽清期间所做的医疗卫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在 1988—2005 年版的《闽清县志》的 “人物传” 中对她予以记载。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跨越百年的鼓岭情缘是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 重温鼓岭故事,传承鼓岭情缘,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愿中美两国人民友好永存!

(衷心感谢原医院刘嘉平院提供《六都医院历史简介》资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福州一教会信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