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植西北六十载:李青真牧师,一粒孕育属灵绿荫的“麦种”

作者: 李真
来源:福音时报
2025-09-26 14:43:07
分享与播放

她曾是一粒濒临腐烂的种子,有幸被一声慈爱的呼唤唤醒;她又是一粒被风扬起的种子,从河南飘落到西北的贫瘠土地。六十载风雨,这粒种子不仅自己生根,更孕育出一片属灵的绿荫。这就是李青真牧师的故事,一个用一生见证“牺牲”与“新生”的故事。

重病得愈,归信耶稣

李青真,原籍是河南省周口地区扶沟县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61年,她嫁给了勤劳、踏实的木匠宋德武。1962年,他们家的长子出生。这本来是件大喜的事情,未曾想,李青真却在孕育孩子期间罹患了“傻病”,这一病就有两年之久。转机出现在1964年秋天的一天,当时患病的她正在大树底下睡觉,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跟她说:“起来,不要在这儿睡,去找耶稣!”醒来后她站起身来,问:“耶稣啊,你在哪里?”她到处看了看,发现天是蓝的,太阳从东边出来,眼前是一片花生地,此时她意识到自己终于从“傻病”中恢复了过来。

“傻病”是李青真对自己病情的描述,她解释了患病的原因:“就是风湿病,产前风,产后风,中医、西医,用什么药都治不好。要死,天天要死,死着死着就不懂事儿了。”当时,她对很多的事情看不惯,痛恨那些烧香拜佛的人,也对丈夫不满意。她丈夫是一位家境贫寒无依无靠的孤儿,不识字,寡言少语,只知闷头干活儿。丈夫是木匠,谁家有需要了就去帮忙,但是不挣钱。她觉得,经常的抱怨和恨意,是自己患病的诱因。

丈夫见她清醒了过来,赶紧跟她说,你看看咱的孩子,抱抱他吧。“不抱不抱,我找耶稣,我就找耶稣啊!”丈夫见状,就蒸了一锅红薯,随即就带着孩子跟李姊妹踏上了找耶稣的道路。一路上,人们看见她就躲,因为经历了两年的患病,她已经不成样子了:头不会扭,身子不会动,就像木头人一样。

一位60多岁的老姊妹的举动跟纷纷躲避的路人截然相反,她跑到李姊妹跟前,请她到家里歇歇。李姊妹说自己正在找耶稣,那位老姊妹告诉她:“我家有耶稣。”听到这里,李姊妹立马就要跟着去她家里。那位老姊妹为李姊妹按手祷告后,说这是风湿气郁,不碍事儿,过两天就好了。她让李姊妹的丈夫把孩子留下,让他回去工作了。白天,老姊妹给她读圣经,教她唱赞美诗。丈夫晚上把她母子接回家,第二天早上再送回来,在往返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着新学到的赞美诗歌。如此坚持了三天。就这样,李姊妹和她丈夫一起走上了追求认识耶稣的道路。1965年,李姊妹受洗归主。

奇妙经历,顺服呼召

受洗几个月后,1965年的下半年,李姊妹在一次祷告中,似睡非睡地如同做梦一般看到了大西北的生活场景,她认为这是神对她的启示。李姊妹将这个梦讲给了教会的长老听。

“那是神要用你,叫你出去到大西北去啊,去开荒布道啊!”听完李姊妹的讲述,那位长老说道。

“可我啥也不会啊!”

“你只要一受洗,主都用你了。这不是人选你,是神选你,主耶稣选你。”

“只要主耶稣选我,我就感谢主,我就愿意。”

就这样,李青真接受了去大西北开拓的呼召,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机会很快就来到了。1966年上半年,他们家得到一个通知,新疆正在从全国寻找铁匠、泥水匠、石匠、木匠等工匠到当地参与建设。李姊妹的丈夫是木匠,符合条件。此时,李姊妹家庭已经有了第二个孩子,才一岁多。面对着神的呼召,李姊妹选择了顺从:“神吩咐的,不能不听。主救了我的命,我拿什么报答主恩情?只有献身体,任凭主使用,引领到何处,至死愿跟从。”

1966年6月12日,撇下了河南的父母、亲友,李姊妹一家踏上了去往新疆的火车。当时送别的场景令她记忆深刻:“我爸爸,我姐姐,我娘都哭了,一个一个都哭着送。我爸爸说去两年,再回来。车都走好远了,他们还哭着。”他们乘坐的是从上海到达乌鲁木齐的火车,由河南开封上车。在火车上度过了三天三夜后,他们到达了乌鲁木齐。虽说是省会城市,但当时的外在条件挺差的,那里留给李姊妹的印象是:“都是砖头瓦块,就没有个像样的东西。”这里还不是他们的目的地,目的地是离乌鲁木齐三天路程的一个县城,条件更加艰苦。

在旅店住了一晚后,第二天上午他们一家继续踏上旅程。在这趟三天的旅程中,他们遭遇了一次风险。当时,他们乘坐着一辆马车要过河,车上共有十多人,河水不深,但很急,他们的马车险些被冲走。危急关头,车上的人开始求救,有喊老天爷的,也有向所信奉的神明呼求的。李姊妹则在向她所信靠的神祷告:“我们的主啊,感谢你,你不是把我们带到这个地方灭亡吧?主,感谢你,我知道你有能力,哈利路亚!感谢主,恩主能救我们。”就在这时,车夫挥舞着鞭子打到马身上,马弓一弓腰,一下子把车拉到了岸上。

他们所要到的目的地是新开发的一个县城——位于新疆最北部的阿勒泰的清河县,那里需要做很多的基建工作,因此才从全国各地招募工匠。安顿好后,李姊妹就想着要怎么传福音。一天,当她在街上说“感谢主,耶稣能救人”时,一位老乡主动找了她。得知李姊妹是基督徒后,那位老乡把她带回了家。进屋后,那位姊妹从床头的箱子里取出一本包着浅蓝色皮的书,打开一看,竟是一本繁体字的《新旧约全书》。《圣经》在当时极为宝贵,就连前来开拓的李姊妹都没有。她们两人一起感谢主,并抱着圣经哭了起来。李姊妹突然意识到:“主啊,我们来到大西北这偏僻的山沟儿,原来你在这里等着我们!”李姊妹的福传工作就此开始了。

跋涉西北,艰辛开拓

因着老乡那本珍贵的圣经,李姊妹在遥远的异乡见到了主;也因着这本圣经,教会在当地成立了起来。原来,那位老乡是在乌鲁木齐时信了耶稣,受洗后获赠了一本圣经。李姊妹虽然没有圣经,不过,她会唱一些赞美诗歌。她带着老乡一首一首地唱了起来:“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儿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主耶稣像恩光,翻山越岭找迷羊,不怕山高水又深,不怕崎岖路途长,引领我们归羊圈……好牧人,爱小羊,让他领导在草场,羊儿渴了给水饮,灵命饥饿喂天粮,羊儿吃得肥又壮,全凭耶稣深爱长。”“当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有甜也有苦,有酸也有辣,寂寞和孤独,但我没有回顾。虽然有流不尽的泪,虽然有吃不尽的苦,但我只有个心愿,报答主耶稣。”

李姊妹先是在街坊、老乡中传讲福音,还经常自带干粮到乡下,利用自己当“赤脚医生”时学会的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为人们治病,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小品、民歌小调、诗歌等形式传道。逐渐地,当地信耶稣的人多了起来。那位老乡把自己珍藏的圣经奉献给了教会。每次聚会时,李姊妹会把当天所讲的圣经经文抄写在信纸上发给大家,礼拜后大家带回家继续读。一段时间过后,一位慕道友好奇地问她:“你咋有这么多信,咋念不完呢?”李姊妹就告诉对方,说这些都是福音,是耶稣的话,大家都是信耶稣的。藉着学习圣经,有的文盲识字了,可以读圣经,甚至可以通读整本圣经。

好景不长,转眼就进入了文革时期,被列入“牛鬼蛇神”的基督教成为了批斗的对象。在此期间,李姊妹一家吃了很多的苦。他们的家被抄,桌子、板凳、柜子等家具以及两头大肥猪都被收走了,他们被关进马棚、牛圈,只能吃糠咽菜,却还要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他们还会被殴打,李姊妹的脑袋被重击,牙齿全部被打掉了。这给她留下了后遗症,她耳鸣,脑袋里总是嗡嗡响,经常整夜睡不着觉。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她就只好靠着祷告、读经等灵修方式来度过,信仰的内容写了一本又一本。丈夫曾被打得昏死了过去,藉着她的祷告和照顾才逐渐恢复了过来。

即便如此,李姊妹也没有放弃福传的工作,她觉得在劳动的过程中更方便靠近大家。在文革期间,有十多个人一直跟着她,偷偷地跟着学圣经以及赞美诗歌。回忆起受逼迫的种种经历,李姊妹坦言她依然确信神的爱:“感谢主!无论怎样压怎样打,但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是饥饿吗?是挨打吗?是逼迫吗?无论什么都不能叫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

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来临。从1979年开始,基督教的活动逐渐得到当地宗教管理部门的许可,李姊妹所在的教会获批成为基督教活动点。教会的弟兄姐妹们建起了自己的教堂,这是当地唯一的教堂。讲到这里,李姊妹兴奋地跟福音时报同工说:“我丈夫做了一个大大的,高高的十字架,竖立在上面。”周边的几个村子都有人过来聚会,人数多的时候有100多人。除了主日聚会,教会还安排了周三和周五的周间聚会,周六是唱诗班的练唱时间。

1986年,李姊妹迎来了服侍生涯中的重要时刻——她被按立为牧师。1986年3月,丈夫卖了家里三头仅有三四个月大的猪,给李姊妹凑够了去往乌鲁木齐学习的路费。恰逢李姊妹的邻居开车去乌鲁木齐做生意,她搭乘邻居的车一同前往,丈夫在家照顾着六个孩子。车子经过天山时遇到了大雪,当晚车子还坏了,无法前行。李姊妹穿着棉裤棉袄,外面还披着大皮袄,头上裹着头巾,仍然无法抵御严寒。好不容易熬到天明,邻居要去修车,说无法继续送她,就把她留在了原地。天空依然下着雪,李姊妹在雪地中不停地祷告着,希望有车经过,可以载她继续前行。一个多小时后,一辆车驶来,不停地朝她鸣笛。李姊妹以为自己挡住了对方的去路,就向旁边让开,没想到,对方是在示意她上车。对方开的是一辆运煤车,无偿将她送到了乌鲁木齐明德路基督教堂。李姊妹在乌鲁木齐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约翰福音。培训班结业时,1986年5月,李青真被按立为牧师。按立为牧师后,李青真获得了两套由当时正在燕京神学院就读的范晨光(现为乌鲁木齐基督教两会名誉主席、会长)邮寄的牧养资料,她如获至宝,高兴得都睡不着觉了。在乌鲁木齐跟着老牧者实习了一段时间后,李牧师带着所学的知识返回了她的禾场。

在向外传福音的同时,李牧师努力将信仰在家庭中传递了下去。李牧师和丈夫育有8个子女,她想,即便别人不信,他们一家人就可以成为一个教会。令她感恩的是,她的子女都进入了耶稣这拯救的方舟,还有3人成为了全职传道人。李牧师的孩子们分散在祖国的各地,有的在山东,有的在广西;他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福音的传播,有的直接参与牧会,成为教会的负责人,也有的在从事着文字事工。她的后辈中,也有人愿意效法她,继续在西北地区服侍。她的一个儿子在深圳工作时交到了女友。当女友得知了他母亲的服侍故事后,深深地被吸引,二人结婚后,她就参与到了清河县教会的服侍中。李牧师的这位儿媳读过教会举办的培训班,能讲,会唱,还可以弹琴,她的加入促进了教会的发展。

耄耋求学,心存盼望

教会人数虽然多了起来,但一直没有受过正规神学教育的同工,这是李青真牧师心中的一大遗憾。李牧师希望教会的年轻人可以外出学习,然而,年轻人舍不下他们的工作,中年人也要忙着赚钱养家。怎么办呢?考虑到教会中已经有年轻同工起来服侍,加上李牧师的三儿子毕业于福建神学院,而且他经常在教会里做培训,于是,教会的几位同工就推荐年已八旬的李牧师外出学习。李牧师欣然前往。

来到三儿子这里,李牧师说她天天都专心听道,专心查经。她觉得自己的圣经知识浅薄,在这里学习就像上神学的大学一样。花了六年的时间,李牧师学完了从《创世记》到《启示录》的全部圣经内容。李牧师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将学到的内容及时跟老家教会的同工们分享。在此期间,她还拥有了智能手机,并学会了使用直播软件。

老家教会同工一通哭哭啼啼的电话,终止了李牧师的学习。原来,老家教会得到通知,说他们的聚会场所是危房,不能继续使用。面对这突发的情况,教会同工和弟兄姊妹们手足无措。于是,年近九旬的李牧师决定返回西北的教会:“主催促着我赶快回去,这还是要听主的话。出去是听主的话,神叫出去学习;回来也是,叫我就回来了。”

回来后看到的场景让李牧师很是伤心:聚会场所的十字架被推倒了,教会也停止了聚会。秉着信徒不可停止聚会的圣经教导,李牧师赶紧召集大家,恢复了教会。聚会场所不能用,他们就在棚子底下暂时聚会;她还用上了外出学习期间学到的线上聚会。同时,李牧师在跟宗教管理部门协商聚会场所的修缮或者异地重建事宜。眼前的这一切看着着实不易,然而,李牧师觉得,现在的情况还是比她服侍初期时好很多,更别提跟主耶稣所经历的苦难相比了。李牧师认为:“服侍主不在那绿荫下,服侍主不在那温室中,就在那风吹雨打,雷轰闪电。越是这样,越是锻炼我们,使我们靠主更近,认主更深。”说着,她还唱了起来:“……心中把根扎,不怕风雨刮。刮狂风,起风浪,自己心里拿主张,服着主的标杆,一直到天堂……”

回看自己所走过的60多年服侍主的道路,李牧师坚信:“在主里服劳苦,不是徒然的。只要为主忠心到底、跟随到底,那主必有赏赐。”虽然暂时只能在棚子底下等简陋的环境中聚会,但她仍充满盼望:“我们的心在主里头,主在我们里边,我们和主是一体。我们是天国子民,我们是神的人。我们在等待,在耐心地等候,咱只盼着耶稣二次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