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失去会思考的孩子吗?——来自家长会上关于AI的反思

作者: 恩歌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24 16:54:15
分享与播放
AI

上个周五傍晚,学校开家长会,我坐在教室后排,和一群同样略显疲惫的家长一起听班主任总结孩子们最近的学习情况。班主任语气里有些无奈,也有几分焦虑:“这段时间,我发现不少孩子把作文、读后感甚至是实验报告都交给‘AI’代写。他们觉得方便、省事,但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思考力会被侵蚀。”

我本以为 AI 离中小学还远,可那一刻,我意识到,它早已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孩子们的日常。想起一位在中学任教的朋友,她亲眼见过高年级学生对 AI 的依赖:有人用它构思作文,有人用它组织观点,甚至有人整篇作业都是系统生成。她曾经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禁止使用AI,但依旧有人冒险尝试——不是为了思考更深入,只是为了更快完成任务。朋友在课堂里看到的,那天在家长会上,我仿佛看到了它在更年少的孩子身上重演。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班主任为什么担忧:当孩子在最该练习头脑的时候,把思考外包出去,失去的不是一个作业分数,而是未来理解世界的能力。

当我们把大脑外包

写一篇文章、准备一个课堂展示、整理自己的想法,这些看似繁琐的学习任务,其实是一种心智训练。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她说,她布置作业从来不只是为了评分,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资料与观点之间反复推敲,从混乱中理出线索,从模糊走向清晰。这个过程本就是教育的核心,它让人学会独立判断,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世界。

可是,当AI可以一键生成一篇逻辑通顺的作文、一份结构清晰的报告时,孩子们似乎不再愿意经历那种“费脑子”的挣扎。他们把最需要独立完成的部分交由工具代劳,而当这一切变成习惯,就像把原本需要自己跑的路交给别人替你跑完。孩子们得到了一份整洁的答案,却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更严重的是,这种外包一旦从作业延伸到更广的生活领域,会改变一个人的大脑结构:遇到问题不再思考,而是本能地“问工具”;不再整理自己的观点,而是依赖自动生成的段落;不再锻炼逻辑,而是习惯从模板中复制结论。孩子们的脑袋是在成长的,而成长必须靠反复使用才能变得强健。

如果他们在十几岁就开始习惯“不动脑”,未来要重新让大脑运转,可能难如登天。正如有人说:我们可以把工业外包,但绝不能把大脑外包。工业外包损害的是经济竞争力;思维外包损害的则是一个人的独立存在。

当思考停止,自由与判断也跟着萎缩

一个公民是否能分辨信息、独立判断、表达选择,这是现代社会赋予每个人的基本自由。但近些年来,我们看到很多人越来越依赖现成答案,也越来越缺乏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耐心。现在,他们又多了 AI 作为替代思考的捷径。

这种依赖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公民能力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无法:独自分析信息,评估对错与利弊,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观点,那么他就无法参与公共讨论,也无法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判断。

AI 在学习中被滥用,最危险的地方不在于它写作业,而在于它逐渐替代了孩子的判断力。当孩子习惯让工具决定“怎样说得更好”,下一步或许就会让工具决定“什么观点更合理”“哪些信息可信”,而他们自己只是跟随。一旦判断不再属于自己,自由也就不再属于自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能够观察或者了解到的趋势: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评估新闻,只相信推送给他们的内容;在辩论中,他们引用的“观点”其实是工具整理的,不知道源头为何;甚至有人在投票或讨论社会议题时,也把“答案”交给搜索引擎或聊天机器人。

当我看到这些,我不禁想:如果成年人已经如此,那更年幼的孩子该何去何从?那天家长会上,忽然理解班主任的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深切的教育忧虑:如果孩子在最该兴奋、最该探索的年纪,选择交出自己的大脑,那么未来的他们该如何面对一个复杂、变化、充满冲突的世界?

让孩子再次动脑,让思想重新归位

AI已经是每天都会遇见的东西,它不会离开,也不应该被妖魔化。问题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怎么用”。作为家长,我越来越相信,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使用工具时的自觉”。我们不能阻止他们接触AI,但可以引导他们:在思考之后使用,而不是代替思考使用。比如写作前可以让他们先画思维导图,再与工具讨论;而不是让工具决定“我要写什么”。让孩子知道:AI提供的是信息,而不是结论。结论必须由他们自己负责。

保留那些真正能锻炼心智的过程。像阅读、表达、整理观点、推理,这些部分必须由孩子亲手完成。否则,他们未来判断世界的能力会逐渐枯萎。在家庭里建立“对话式思考”。多问孩子:“你为什么这么想?”帮他们把断裂的思绪串成线,把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人类最宝贵的能力,就是在对话和表达中自我成长。

家长会结束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一直浮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小就让工具替孩子完成思考,那么他们将来还有多少能力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技术的发展当然不可避免,但教育不是培养能“生成答案”的孩子,而是培养能“辨别、理解、判断”的人。当我们不再思考时,自由、判断力、个性、独立性,这些构成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也会随之枯萎。

为了孩子更长远的未来,为了让他们成为能独自面对世界的人,我们需要比以往更谨慎、更坚持,也更相信:人的头脑值得被重新点亮。我们必须抵制任何削弱我们受造独特性的应用。否则便是忽视了上帝赐给我们的能力,破坏了上帝赋予我们的人生目的。

信仰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心智与意志都是上帝的恩赐,是祂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光。孩子们在这样的光照下成长,不仅获得知识,更学会在世界的纷扰中辨明方向,在诱惑与困难中守护良善。我们教育的每一步,都是在敬畏中点燃灵魂的光,让受造之人真正活出祂所赋予的意义与荣耀。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