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金黄时节,农家忙收割,田野鲜花开,累累下垂果,金满地银满河,天父赐给你和我……”
旋律响起时,几位姐妹头戴蓝色的裹头巾,腰系蓝围裙,手拿簸箕,随着节奏模拟着秋日收割的场景。这是一家东北教会过秋成感恩节的画面。
在东北四季分明,秋天是农忙收成的时节,也是许多教会隆重节期之一——秋成感恩节。
从稻浪翻滚的十月到转寒的十一月,秋成感恩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教会根据堂会信徒情况决定庆祝日。于是,同一城市里,你能看到不同堂会在不同周末持续过节。
弟兄姐妹们会提前一个月在忙里抽闲中预备节期当天的演出。各种农产品实物和模型,还有收割时的工具,在这一天都有可能会成为他们表演的道具。
一场俩弟兄肩挑担子,口中吆喝的演出格外受欢迎。他们一身农夫装扮,挑着挂满玉米、辣椒、白菜、大葱的扁担在台上走动,边走边喊:“弟兄们呐,使把劲儿呀,扛起来呀,上圣殿呐,敬拜神呀”。
还有装满各样菜蔬果实的小推车,一个人在前面拽着,一个人在后面推着,将丰收的场面演绎得淋漓尽致,唱着“在中国的大地上,五谷必然茂盛,今年要有双倍的收成,双倍的收成……”每个弟兄姐妹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喜乐。
摆在讲台上的,有的是信徒从家里搬来的:金灿灿的玉米,硕大的冬瓜,成串的辣椒……有的摆成“十”字架,有的拼成“以马内利”。
这一天你也会听到很多关于感恩的证道分享,提醒我们,不只是要在感恩节的这天才感恩,而是要常常向神献上感谢,感恩是向着神爱的回应,对于信徒来说直接的体现是金钱的奉献,有传道人指出,奉献的形态可以超越金钱, 就是全生命的摆上,包括我们的情感,时间,才华与梦想,是向着神全然的委身。
秋成感恩节的本意是为了纪念神的赐福。在连续几场活动的热闹之中,一个念头却反复在我的头脑里浮现:面对如此热闹的聚会,教会和信徒的生命是否也如这些果实般丰盛呢?在热闹的背后,教会是否也迎来信徒属灵生命的大丰收?还是因为缺乏牧养而让群羊暴露在风险中?
在M市,几间大堂会人数都在一两千左右。其中一间教堂,感恩节当天副堂、主堂挤满了信徒。一上午的时间,教堂举办了洗礼、敬老孝亲、秋成感恩、婚礼等一些列活动,节奏密集。
而更大的冲击则来自在主堂入口的显著位置张贴着的警示——“每周都有近百名异端来堂里拉人”,提醒信徒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的联系方式。
但礼拜结束时,还是会看到有信徒被陌生人搭话,一位信徒和我提到她在洗手间听见有人问:“你今天听得怎么样呀?”“我还是觉得我平日在线上学习更好一些,你要不要一起……”
当讲台供应有限,牧养无法覆盖庞大群体,牧会结构难以调整时,在缺口处的羊群便会被异端拉走。这间堂会主日仅有两场礼拜,每场一个小时结束,这对于近两千人的信徒群体而言,更像是让信徒“到此一游”。面对异端侵扰,教会是否有可以避免的措施?教会该如何守好自己的群羊?这或许是同工们应该更深思考的问题。
同在一座城市,另一间500人规模的堂会,也是面临老龄化严重和异端邪教侵扰的挑战,但他们在牧养管理上的举措却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教堂的人,首先会被引导在门口处做好信徒登记,明确知道哪些是新来的人,哪些是老信徒,及时了解每一位访客的基本情况。
在牧养上,对本堂信徒采取实名制小组牧养。在周间崇拜结束后进入小组,各组按区域划分,每位愿意参与的信徒都有自己的名牌,名牌贴在固定座位,谁来了,谁没有来一目了然。当然,这也并非覆盖全部信徒,而是确保每月一次以上过来参加,且愿意参与到小组中。
一位服侍的同工说,设置这样的门槛,不是为了排除人,而是为了确保信徒愿意被牧养,这样他们不来时,我们才能真正去关怀代祷。
一间堂会的牧养和管理结构的差异,最终都指向一个关键点,谁在带领教会,谁在决定牧养方向?
在M市的多间堂会中,“家族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牧师的孩子也应该是牧师。”这种并不符合圣经、却被视为传统的观念,深深影响着部分堂会。因此,教会负责人的传承制便显得理所当然,甚至很少有人质疑。
在某间堂会,上一任负责人是一位老执事。退下后,接任的便是他的女儿 ,已是70多岁的长老。名义上是延续服侍,实则是家族接力。堂内还有两位牧师,其中一位在这里侍奉近30年,从年轻服侍到中年,却始终没有实质决策权。这位牧师坦言,他们在牧会理念上与负责人有所不同,但却无力推动任何改变。
他说,他现在只想做好讲台圣工,把每一场道讲好,其他的他决定不了。“有时我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言语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疲惫感,是想牧养,却力不能及的疲惫;是看见问题,却无法说真话的疲惫。
这不由得让我们去反思:当属灵权柄变成家族权力,当负责人的接续逻辑不是呼召,而是血缘,教会的牧养最终会走向何处?
秋成感恩节的讲台上,果实可以轻易堆得满满当当,但属灵的果实,却须靠牧者的耕耘才能结出来。真正的丰收,不在季节里,而在生命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