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来华早期新教传教士综述

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历史上,基督信仰曾经四传中华,分别是唐代景教、元代也里可温、明末耶稣会士以及近代新教传教士。而第四次对华福传,规模最大,影响最深,争议最多。

十八世纪末,英美等国尤其是北美大陆兴起了信仰大复兴的热潮,提高了这些国家基督徒的信仰热诚,海外宣教运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加上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提升了西方国家的国力,成为对外宣教的经济基础。因此很多英美传教士前往世界各地,传播基督的福音。

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中国,拉开了基督新教在华传播的序幕。而此时的中国,早已不是利玛窦等耶稣会士笔下哪个强盛的东方国度,而是时人龚自珍所描述的“衰世”。而且满清延续着雍正朝以来的禁教政策,马礼逊等传教士无法公开宣教,甚至连学中文都要秘密进行。

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的条件下,马礼逊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把《圣经》翻译成中文,并带领蔡高、梁发、屈昂等中国人信主,成为第一批新教徒。他为了宣教需要还创办了最早近代最早的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兴办了第一所教会学校——英华书院以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这些事工都被近代宣教机构所继承,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马礼逊之后,米怜、麦都思、裨治文、雅裨理、卫三畏、郭实腊等等传教士纷至沓来,新教在此后逐渐成为在华宣教的主流群体。而从200年的时间维度看,目前基督新教成为中国最大的基督徒群体,信徒人数在3800万以上,当年马礼逊等传教士播下的种子,目前已经成为繁密大树。

在此传播福音,开展各种社会事业。中国近代各项科教文卫事工(除了马礼逊等人的文化教育事工外,最早的西医就是伯驾传入的)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事业,都可追溯到新教入华早期。正是他们推动的西风东渐,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鸦片战争前,基督新教传教士入华,为百年来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当然不可否认,早期来华传教士也是争议最多的群体。当时英国为了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想方设法打开中国大门。他们为了维持贸易平衡,向中国推销鸦片,从而引起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英国人就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成为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端。

来华的传教士都是为了传播福音,与贪婪的殖民者有着本质区别(郭实腊除外)。裨治文等人经常在《中国丛报》上批判、谴责英国商人罪恶的鸦片贸易,裨治文更是对林则徐的禁烟义举大加赞赏。

不过由于满清实行禁教政策,多数传教士为了进入中国福传,是支持鸦片战争的,并参与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饱受争议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新教发展史上的“原罪”。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是颇具魅力的群体,其荣美与争议一直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宗教与世俗之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1807-1851》一书,就是带领我们了解这一群体的好书。

本书内容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宣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本书论述精彩,有理有据,可读性强,是一部值得阅读、研究的好书。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