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会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对老夫妻去世,家人请教会为他们举行丧事礼拜。教会的同工们感到有些为难,因为这对夫妻生前从不参加教会的聚会。虽然家人说他们在去世前一个月信了主,但究竟有没有真正信主,谁也不知道,也从未见过他们做礼拜。
有一位老同工表示,这段时间经常去他们家探访,但也只能说是老同工希望他们信主,至于他们自己是否真正相信,并不好说。不但如此,这对夫妻平日在附近的名声向来不好。虽然年事已高,但两人都有情人,常被人指指点点。这就使教会同工更加为难——并不是担心辛苦,而是怕教会的名声受亏损。如果他们是真信了,去主持丧礼也无妨;可若只是家人一厢情愿,不免被人议论教会缺乏分辨力,连明显没有信主的人,还按照教会的礼仪操办。
面对这样的事,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又该如何预防呢?
一、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尤其是关于他们是否信主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是否真信主。一般情况下,大家判断一个人是否信主,会看他是否受洗。有人认为,只要受洗了,就是真心相信了。但从教会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基层教会,很多人在身体健康时想不到受洗,都是等到身体不好、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时,才想起来要受洗。他们的动机大多不是把耶稣当作赦免罪恶的主,而是视其为比一般医生更高明的“医生”。
我们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他们是否真心相信耶稣?不仅要以是否受洗为标准,也要看他们对聚会和圣经有没有渴慕。有的人虽然身体软弱,还会请家人不断邀请教会同工去做祷告和探访;也有的人对此无所谓,只希望在弥留之际得到一张“进天堂的门票”。我们也可以结合附近邻居和其他弟兄姊妹的了解,对他们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是否真心渴慕主?是否真信耶稣?尤其是对那些曾经有坏名声的人。这不是排斥,而是对教会负责,免得心意虽好,一心想为主做圣工,结果却招来他人不必要的议论。
我们希望人人都能悔改和得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救。得救的关键在于内心对耶稣基督的真实信靠,这种信靠会自然流露在生命的改变中,比如愿意遵行上帝的旨意、彼此相爱、追求圣洁。对于那些只是在危难时刻寻求暂时帮助,却不愿在日常生活中跟随主、遵行真理的人,他们的信可能还停留在表面。丧事礼拜看起来只是一种丧礼形式,却反映出基督教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对主的分别——我们不愿采用世俗的丧礼,所以必须谨慎对待。
二、教会要做好统计和跟进的工作
教会应加强对信徒的统计和跟进工作。对正常参与崇拜的信徒人数和基本情况应有基本了解,不能连教会大概的人数和基本状况都一概不知。在这种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上述问题。当需要判断某人是否信主、是否来教会聚会时,若没有详细记录,就难以核实。
某基层教会,虽然地处基层,但各方面工作都做得不错。他们对新来参与聚会的信徒会进行简单信息登记,包括姓名、性别、手机号码、住址、信仰时间及家庭基本概况等。这为他们日后开展圣工打下了坚实基础。只有详细地了解,才能带来合理的安排。
在日常牧养中,他们会依据这些登记信息,定期与信徒沟通交流,比如通过电话问候、探访等方式,及时了解信徒的灵命状况、生活需求以及遇到的困难。对于长时间未参与聚会的信徒,教会会安排牧者或同工主动联系,询问原因并给予关怀和帮助,避免信徒因缺乏跟进而逐渐远离教会。
如果教会没有这些资料,处理起来就会比较麻烦。对家属所说的情况一无所知,一时之间难以判断,甚至可能引起同工之间的摩擦和矛盾,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还是要健全教会的信徒资料和基本概况,这将为日后各项圣工的开展提供便利。
丧事礼拜在教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对信徒生命见证的传承与安慰事工的开展。当信徒离世时,教会若能依据之前登记的家庭基本情况和信仰历程,更全面地梳理其生前的信仰见证,在丧事礼拜中通过具体事例彰显信仰的力量,给予家属更贴切的属灵安慰,这是极美的。若只是随意对待和处理,恐怕会适得其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基层教会义工。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