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帝与星辰之间:哥白尼与哥白尼革命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14 14:08:43
分享与播放

问候亲爱的弟兄姊妹在基督里平安!今天我们来分享哥白尼的见证。

尼古拉斯·哥白尼(1473—1543)出生在波兰的托伦,但他童年时代的语言是德语,他母亲是德国人,他的名字Nikolaus Kopernikus也是德语。他属于克拉科夫大学的一个德国弟兄会,在那里他将自己的名字拉丁化为哥白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历史学家把他当作普鲁士人,就像约翰·德雷珀(John Draper)在他的《欧洲知识的发展》(1896)一书中提到的那样。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德国人在英国和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失宠,他从此被当作波兰人。

哥白尼童年丧父,由他的舅舅——一位天主教神父抚养成人。在舅舅的影响下,他前往意大利学习,并获得了教会法博士学位。教会法是中世纪大学的核心学科,也是教会管理和神学的重要基础。尽管他也受过医学训练并成为一名内科医生,但在舅舅的期望下,他最终将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约40年)奉献给了教会,担任波兰瓦尔米亚地区弗龙堡大教堂的教士。这不是一个虚职,他承担了重要的行政、管理和外交职责:负责管理大教堂庞大的地产和财务;他还是教会法顾问,运用其专业知识处理教会事务。哥白尼曾担任多位主教的秘书、医生和顾问,深度参与教区的政治和外交事务,如与条顿骑士团的复杂关系等事务。

但是世人,特别在科学界,是因为他提出的日心说原理(有时也称为“哥白尼革命”)而认识他的。日心说指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他的学说并不完全标新立异,因为在公元前3世纪萨摩斯的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就提出地球可能不是宇宙中心的假设。在中世纪也有人提出地球可能在运动的设想,“但是没有人费心思去研究这种设想的细节。”哥白尼这样做了,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哥白尼1543年在病榻上收到一册他的名著《天体的革命》。他早些时候对出版这一专著有些犹豫,并不是因为他害怕被教会指控为异端,而是因为他想避免其他科学家的嘲笑,这些科学家仍笃信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事实上,阿瑟·凯斯特勒(Arthur Koestler)称哥白尼为“胆小的教士”。正是他的基督徒朋友,特别是乔治·乔基姆·雷蒂克斯(Georg Joachim Rheticus)和安德烈斯·奥西恩得(Andreas Osiander),这两位路德宗教会的人,敦促哥白尼出版他的著作。出版前,雷蒂克斯对哥白尼的研究很有兴趣以至他请假离开了在路德的维腾堡大学教授数学的职位,为了去弗龙堡走访哥白尼。雷蒂克斯于1539年到达那里并与哥白尼共处了两年。因此,尽管哥白尼仍然是罗马天主教会一名温和而忠诚的儿子,但却是他的路德宗朋友使他的书出版成为可能。正如一位现代学者所说的,“没有历史学家会掩盖这样的事实,即一位路德宗的王子(普鲁士的阿尔布雷克特公爵)资助了他的(哥白尼的)著作的出版,一位路德宗的神学家(安德烈斯·奥西恩得)安排了印刷,而一位路德宗的数学家(乔治·乔基姆·雷蒂克斯)监督了该书的印刷”。

这一信息毫无疑问使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在内感到震惊,因为大多数人只听说基督教神学家谴责哥白尼的著作。例如,批评家喜欢引用马丁·路德为例,据传闻他把哥白尼称为“傻子”,但是正如约翰·W·蒙哥马利已经指出的,这个经常用作例证的评论缺乏可靠的学术上的依据。

首先,这一说法源于马丁·路德的《桌边谈话录》,该书是在他死后二十年编辑出版的,集结了一些人们认为他曾说过的话,并没有完全得到他生前的亲自认可;第二,在《桌边谈话录》中笔者也没有看到这样的评论,没有提到哥白尼的名字,所以即使马丁·路德做了如此的评论,也不能确定他在脑海里指的是哥白尼;第三,假如他有如此说法,也只是一般对话;第四,在马丁·路德所有的将近一百卷的著作中,仅有一处这样的评论。第五,“路德在别的地方清楚地表明,他非常愿意承认《圣经》作者能够从他们自己的观察角度去描述物理现象,而非使用绝对的说法;因此《约书亚记》中那段话不能成为他接受哥白尼观点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最后,马丁·路德最亲密的同事,起初批评哥白尼的菲利普·梅兰希顿,在1549年公开宣布,“我们已经开始更加崇拜和热爱哥白尼了”。

哥白尼深受中世纪晚期“唯名论”神学和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他相信宇宙是上帝理性设计的杰作。探索宇宙的精确结构和运行规律(数学和谐性),本身就是理解和赞美上帝智慧与荣耀的一种方式。他认为日心说更能体现宇宙的简洁性、和谐性与统一性,这在他看来更符合一位完美造物主的作品。

历史档案表明,在哥白尼著作出版后的几十年里(约1543-1616年),天主教会官方并未立即采取禁止措施。许多耶稣会天文学家(如克里斯托夫·克拉维乌斯)认真研究并讨论哥白尼的理论,甚至利用其方法进行天文计算和历法研究。哥白尼的理论被作为大学(包括天主教大学)天文学课程的讨论内容之一。教会内部的反应是复杂且分化的,并非铁板一块的反对。

当时使用的儒略历误差积累严重,对确定复活节等关键宗教节日造成困扰。哥白尼认为,要精确改革历法,必须建立在对天体运行更精确认识的基础上。他的日心体系模型,正是他寻求更精确天文计算的核心成果。这体现了他作为教会学者希望用科学知识服务教会的初衷。他提出日心说的动机之一是为解决儒略历的累积误差,以更精准计算复活节日期——这直接服务于基督教核心礼仪。

哥白尼日心说与基督教信仰的关系,是科学史与宗教史上最富张力的议题之一。从基督教信仰视角看,这一关系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经历了从调和到冲突再到重新整合的复杂历程,其核心矛盾点在于圣经诠释权与自然启示的认知边界问题。

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序言中明确表示:日心体系的简洁性与数学和谐性(如行星轨道统一围绕太阳运行),比繁琐的地心说更能体现造物主的智慧与秩序。他视科学探索为“发现上帝书写在宇宙中的第二本书”(自然启示),是对《圣经》(特殊启示)的补充;他直言:日心模型可为历法改革提供精确计算基础,以解决复活节日期争议。这体现他将科学视为服务信仰共同体的工具。

哥白尼的学说是自然神学的更新,牛顿等科学家论证:日心宇宙的精密法则反而更彰显上帝的理性设计。英国圣公会神学家逐渐接纳“上帝通过自然律统治宇宙”的观念。历史证明:基督教信仰上帝的超越性、创造的有序性、人类的受托责任——无需依赖特定宇宙模型。当信仰摆脱了对过时科学范式的依附,反而能更自由地拥抱真理,无论它来自圣殿还是星空。

哥白尼的日常生活浸润在基督教世界观中。他视宇宙为“上帝亲手书写的圣书”,探索天体规律即解读神圣秩序。其科学动机源于奥古斯丁神学传统——认为自然界的数学和谐彰显造物主的理性。

伽利略用望远镜证据强力推广日心说,并公开主张“科学有权解释圣经”,触犯天主教教会释经垄断权。1616年禁令实为对伽利略的警告,哥白尼著作被牵连列入《禁书目录》。哥白尼很有智慧,当科学理性与教会权威诠释冲突时,他选择不公开对抗,却以数学语言埋下思想革命的种子。他去世前才收到《天体运行论》印本,规避了直接与教会冲突。1992年教皇若望·保禄二世为伽利略平反时承认:“哥白尼革命提醒我们,信仰真理与科学真理不可能真正对立……错误源于对信仰领域认知的局限。”

哥白尼的悲剧性遭遇揭示了制度化的宗教在面对范式革命时的防御性本能,而他的最终胜利——日心说被全人类接受、被教会平反则见证了真理的永恒力量。哥白尼留给基督教的遗产尤为珍贵:信仰不必恐惧科学,因上帝既是启示之主,亦是自然律的作者。他的见证至今仍在叩问我们:我们是否有勇气在信仰的敬畏中探索,在探索中更深地理解上帝和敬畏上帝?总之,哥白尼是一位在其信仰框架内追求科学真理、试图服务教会,但其革命性思想最终挑战了当时教会所维护的神学-哲学传统,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导致其著作被禁的杰出基督徒学者,正如有学者对他的评论:哥白尼的生命如同一座精妙的双拱桥:一拱扎根于中世纪的信仰沃土——他身着教士袍,以敬畏之心凝视星空,视科学为对造物主的礼赞;一拱伸向现代性的黎明——他用数学之钥解开宇宙秩序,无意中撼动了旧认知的根基。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