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行善不可丧志? ——从一句曾让我困惑的经文说起

作者: 天堂鸟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27 14:39:05
分享与播放

读圣经时,有些经文初读再读,都会让人觉得憋屈。比如,保罗对帖撒罗尼迦的弟兄们说:“你们行善不可丧志。”(帖后3:13)乍一听,仿佛只是要求信徒一味付出,而非信徒却可以百般享受。我有次准备这个主题的讲章时,连自己写下的文字,都感觉有些言不由衷。于是,我放下书卷,喝一杯浓浓的潮汕功夫茶,随手翻看描写潮汕生活的小说《团圆记》,恰好读到主人公檀生的姑婆与他怀旧:当年上海沦陷于日军的黑暗岁月里,身患肺炎、无钱无医的她,被一群小姐妹送往天主教堂。教堂里的神父和修女免费救治她,最终她奇迹般地康复。姑婆坦言自己始终没有信教,但永远铭记耶稣基督的这份恩情。

这一段平常的叙述,却如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行善不可丧志”这句经文的深刻内涵——基督徒的行善,不是功利主义的投资,而是信仰本质的自然流露;不是为换取回报,而是成为超越现实的永恒见证。

基督徒行善的根基,在于对上帝无条件之爱的回应,而非对受助者感恩回报的期待。《加拉太书》中保罗劝勉我们:“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参加6:10)这句话揭示出行善的内在动力——它是上帝之爱流向人间的管道。

那些救助姑婆的基督徒,在战火纷飞、资源匮乏的环境中,没有因她的非信徒身份而犹豫,也未因时局艰难而退缩。他们的善行,如同山谷中的野百合,不为取悦旅人而开放,只为荣耀造物主而自然生长。这种超越功利之爱,正是“行善不可丧志”的本质——即便看不见立竿见影的果效,即便受助者始终未成为信徒,善行本身已在永恒中完成了它的意义。

从罗马瘟疫中不顾安危照顾病患的基督徒,到今日疫情中坚守岗位的医护与志愿者,无不以生命诠释这份“不可丧志”的坚韧——善行不因黑暗而止息,反而在幽暗中愈发耀眼。

姑婆那句“不信教,但记耶稣基督这个情”,恰恰映证了纯粹善行所具有的穿透力。这份不附加条件的爱,跨越了“信”与“不信”的隔阂,在人心深处埋下感恩的种子。早期基督教能在罗马帝国迅速传播,正因他们“爱仇敌,为逼迫你们的祷告”的实践,让世人看见另一种生命的可能——一种不依赖暴力、不计较回报的生活态度。

这才是基督徒行善的完整意义:它不是改变他人的手段,而是信仰本身的表达;不因环境恶劣而退缩,反在试炼中愈发坚韧;不求即时回报,却在无声中缔结超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在这个惯于计算得失的时代,姑婆记忆中的恩情与圣经中的古老训诲,共同向我们发出提醒:真正的善行,是冲破功利牢笼的永恒见证,更是连接神圣与世俗、信徒与非信徒的灵魂桥梁。

经文需要细品,如同饮下的功夫茶,终将慢慢回甘。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