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叩响心门:是牧者的呼唤,还是神的微声?

作者: 林秉强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1-21 10:13:36
分享与播放

在牧养的道路上,我们会遇见这样一类信徒,他们或许已信仰多年,甚至在群体中扮演着领袖的角色,然而,他们的心却仿佛永远停泊在信仰的浅滩,期待着一种特殊的关注。他们需要牧者尊重他,关注他,甚至连参加礼拜这样神圣的约定,也仿佛成了一种需要牧者亲自躬身、殷切呼唤才肯践行的“恩赐”。

这种情形,实在并不罕见。这类信徒多像是站在信仰殿堂屋檐下,却始终不愿完全跨进门的孩子。他们沐浴着从门内透出的温暖光辉,却更眷恋站在门外时,那一声声为他而发的、充满焦灼与期待的呼唤。他既渴望被特别关注,又以一种近乎稚气的“缺席”来验证自己的重要性,测量自己在牧者心中的分量。这让我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那充满智慧的话语:“有些信徒给予太多,这本身就是他信仰的障碍;他们太在意自己的给予,反而忘记了接受。”在此,我们或许可以稍作引申:有些信徒太在意自己“被给予”的姿态,这本身也成了他信仰的障碍;他们太在意那递来泉水的手,反而忘记了去畅饮那解渴的甘泉。

某位要求牧者亲自邀请才肯移步圣殿的信徒,他的行为,表面是“长不大的羊”的依赖与任性,内里却可能是一片广袤而未被治愈的渴求之地。人寻求神的道路,有时会不自觉地转而寻求人的注目。他将对永恒肯定的渴望,投射在了人的身上。他信仰的对象,尚未完全从“自我”的形象,转向那绝对而永恒的“真理”。他的祷告,在无意识中,可能更多是在诉说“请看我”,而非“我愿见你”。

面对这样一颗既骄傲又脆弱、既成熟又幼稚的心,牧者的抉择至关重要。若一味按他的想法行事,满足他每一次对特殊待遇的索求,这恰如用清澈的泉水去浇灌一束绢帛制成的假花。看似给予了及时的回应与满足,维持了表面的和谐与繁荣,然而,这假花终究无法生出根须,无法绽放出真实的生命芬芳。它永远需要外在的清水来维持鲜亮的假象,而无法靠自己从土壤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然而,真正的牧养,从来不是讨好,而是建造;不是俯就,而是提升。它要求牧者拥有一颗既充满怜悯,又蕴含坚定力量的心,用一种“温柔的坚定”让他逐渐领悟:礼拜,不是牧者与信徒之间的一场私人约定,不是可以用“出席”来换取“关注”的情感交易。它是灵魂与永恒的相遇,是有限者向无限者的朝圣,是浪子归向父家的那一段最神圣的旅程。他站在礼拜的门口,执着地等待着牧者的呼唤,却不知道,那扇恩典之门一直为他、为每一个人敞开。那真正叩响心门的,不应是牧者殷切的声音,而是他内在良知里,那源于神圣的、微小而持续的呼唤声。

此时,我们不妨一同重温《圣经》中那段关于“约拿的蓖麻”的古老篇章。先知约拿因神赦免了尼尼微城而心生不满,坐在城外赌气。于是,神安排一棵蓖麻一夜之间生长起来,为约拿提供荫蔽,使他脱离了烈日的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然而次日黎明,神又安排一条虫子咬死蓖麻,使之枯槁。当日头升起,炎热的东风吹拂,约拿因蓖麻的枯死而大发雷霆,甚至求死。神便对他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它;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

那位渴望特殊关注的信徒,其心境与约拿何其相似!他或许正像那位先知,太在意那棵为自己提供荫蔽与舒适的“蓖麻”——那正是那份被牧者特殊关照的优越感,那份在群体中被凸显出来的独特价值。他为这棵“个人蓖麻”的枯槁(即未得到满足的关注)而懊恼、而缺席、而抗议,却忽略了神要他真正去关心、去爱护的那片“尼尼微大城”——也就是他所在的信仰群体,以及他自身那需要不断拓宽和成长的生命境界。他将心力,过度聚焦于个人感受的方寸之地,从而错过了参与更宏大恩典的机会。他将精神的能量,过度聚焦于个人感受的方寸之地,从而错过了参与更宏大恩典的机会。

因此,牧者的角色,在这里需要展现出如艺术家般的平衡感。尊重,当如阳光,普照而不偏私;它温暖万物,从不因一株植物的娇贵而多予光芒,也不因另一株的平凡而减损热量。每一位信徒,在神的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但在牧养的爱中,应是平等的枝干,共同生长在基督这棵葡萄树上。关注,当如雨露,滋养而不溺爱;它适时而降,润物无声,目的是促进生命本身的茁壮,而非让其依赖雨露的准时降临。真正的爱,是赋能,而非驯养。

当他再次带着期待的目光,暗示或明示地等待你亲自去呼唤他时,那便是一个传递真理的宝贵时刻。你可以用平和而充满信任的语气告诉他:“我始终在礼拜堂为你、也为所有人点亮温暖的烛火,但最终,那叩响你心门的,必须是你自己对神的渴望。我尊重你因长久信仰而积累的智慧与经验,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你内心深处早已知道——不是我在等你来礼拜,是神在等你回家。”这句话,轻如微风,却重如磐石。它将责任的焦点,从牧者与信徒的人际关系,优雅地转移到了信徒与神的垂直关系上。它既表达了信任与尊重,也划清了界限,指明了方向。

信仰的成熟,正始于人不再孜孜不倦地测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分量,转而安然地凝视上帝眼中的光。当一个灵魂真正被那神圣之光所吸引,他便会发现,过去那些对于人间关注的渴求,变得如此微不足道。他终将明白,牧者不过是夜空中一颗引路的星,尽责地指向光明的方向;而真正的晨光,其实早已埋藏在他自己的心里。到了那一天,他将不再需要你亲自去呼唤。因为他的脚步,已被他内心升起的那道真光所牵引,坚定而从容地,迈向那扇永远为他敞开的、回家的门。而这,正是牧养工作中,那带着泪水的忍耐与带着微笑的盼望,所共同浇灌出的、最美丽的果实。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福建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