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照
在超级英雄电影泛滥成灾的当下,我们已习惯了这样的叙事模式:英雄获得超能力,反派制造危机,双方激烈战斗,英雄最终获胜。然而,2020年的《神奇女侠1984》打破了这一陈规,它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勇敢地探索了一个更为深邃的主题——我们如何在满足个人欲望与回应世界真正需求之间找到平衡?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也是一场关于人类处境的灵性探索,它以瑰丽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向我们揭示了一条转化而非消灭冲突的智慧之路。
电影中,来自亚马逊的戴安娜公主与里根时代的企业家麦克斯·洛德,表面上处于道德的两极,实际上却都在中年阶段挣扎于同一个核心张力——当内心深处的渴望与世界的需要相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导演派蒂·杰金斯和编剧们没有将这一困境简单化,而是通过极具象征性的叙事,让我们看到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欲望与责任的拉锯战。
如何在冲突中选择回应
《神奇女侠1984》很可能是超级英雄电影史上最具灵性深度的一部作品。派蒂·杰金斯导演和盖尔·加朵的表演团队以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对待这个角色,仿佛不是在塑造一个漫画英雄,而是在诠释一位现代圣女。影片既是对1980年代动作片、性别偏见和个人主义的辛辣批判,又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娱乐大作;它既是为所有人讲述的普世故事,又是坚定以女性视角为中心的叙事;最重要的是,它诚实地探讨了爱、野心、懊悔、悲伤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以及我们如何在冲突中选择回应,而不是本能反应,从而避免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这部电影最令我感动的特质在于:无论女主角拯救世界的方式,还是反派制造危机的动机,都以完全可理解、完全人性化的方式呈现。这正是那些声称要“教导”我们什么的故事所常常缺失的品质。要让普通人与超级英雄产生真正的共鸣,英雄必须拥有与我们相似的内在挣扎。历史人物也是如此。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需要“魔法”,虽然偶尔有人会为救孩子而冲向火车前,这种英勇行为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极为罕见。更常被需要、也更触手可及的,是一种能够让人从自我中心中抬起头来,向“被爱扩张的生命”迈进一步的叙事方式。没有什么比故事更有力量,而《神奇女侠1984》深谙此道。
影片的叙事极其精彩,它植根于戴安娜的内心独白,她回忆自己的童年,“有时好像非常遥远,有时又仿佛近在眼前”。电影以我们童年纯真梦想为起点——它们曾如一个闪闪发光的承诺,预示未来无限可能。随即却揭示了成长的真相:通往真实成熟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作弊不能让我们得到真正渴望的东西。事实上,我们以为自己想要的,未必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甚至未必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神奇女侠1984》的核心智慧,在开篇那段亚马逊竞赛场景中便已清晰呈现,一位母亲般的角色对年轻戴安娜的告诫:“伟大,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影片是视觉的奇观:戴安娜童年时跃过深谷的奔马,她第一次乘坐飞机的惊奇,白宫公路上的激烈追逐,以及后来她凭借自身能力展翼飞翔的壮丽。但最重要的是,戴安娜逐渐意识到,仅靠物理力量无法击败力量不断膨胀的麦克斯·洛德。在大多数动作片中,英雄最终都会杀死反派,而且往往在最后一刻借助某种魔法武器;这些电影几乎从不考虑杀戮之后的影响——无论对受害者还是对行凶者。少数英雄会设法减少伤亡,但《神奇女侠1984》甚至细致到确保追车场景中,反派卡车的刹车仍然能够使用,这种细节体现了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最高形式的勇敢
最有效的冲突转化实践所体现的自卫原则与正义战争理论的演化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不杀彼此”,而是要做到“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神奇女侠正在尽最大努力实践这一黄金法则,这不是软弱,而是最高形式的勇敢。
有人曾问一位在萨拉热窝遭轰炸期间仍在街头拉大提琴的音乐家:为何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坚持演奏?他的回答发人深省:对坏的最好批评,就是我们实践更好的。我们可以选择做创造性的事、做连结社群的事、做赋予生命的事、做看似不可能的事,即便“指责别人”“追求自利”“分裂与伤害”“照旧不变”就在我们唾手可得的地方。问题不是“赋予生命的道路已经尝试过且失败”,而是我们常被习惯与文化编程,让别人替我们决定一切,而我们的文化也被充满对立的叙事主宰,好像事情就必须一直如此。
我们的生命观本身就是一种“故事”;这种故事可以毁灭我们,也可以扩张我们——不是为了与他人对立或竞争,而是成为一道能医治他人的光。《神奇女侠1984》以一种医治的方式说出了真相:如果我们内心最深的愿望,阻碍了他人的神圣梦想,那么放下这些愿望,就是一种英雄行为。
处理冲突,并不会否认任何人的正当需求——它只是帮助我们找到彼此都能满足需要,却不互相伤害的方法。当你放下自私的欲望,转而渴望让所有人、万事万物都得着最大的益处时,便会迎来一种恩典。这是唯一能回应那些让我们彼此隔离、把世界想象成两种人相互斗争的故事的方式——那些故事认为,总得有一方被削弱、被打败,甚至被消灭。而这样的故事终将毁灭我们所有人。
但如果我们愿意倾听这部电影里的智慧,那么我们最完整的自我所梦想的世界就会变得清晰而具有吸引力:一个施予怜悯会被视为力量象征的世界;一个每一次谈话都可能成为唤醒彼此最好一面的机会的世界;一个每个人都能如同那部神圣文本所说,坐在自己的葡萄树和无花果树下,安居无惧的世界。塔木德说:“救一个生命,就是救整个世界。”所以你不必成为超级英雄才能拯救世界。好好爱一个人,也许就是你所能做到的全部。而关键或许在于: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反映着你最深深爱着的那个人的某一面。去爱陌生人,也是在爱你最珍惜的人。更进一步说:爱陌生人,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自爱。
神奇女侠是我最喜欢的漫画英雄,至少在这个版本中如此,因为她让人可以产生共鸣,也真的提供了可供效法的榜样。她充满快乐,兼具勇气与脆弱,而正是这些最“人性”的部分带来了最大的影响。
电影中“自我牺牲的爱”以及“无私运用自己的恩赐来造福他人”的洞见,提出了值得我们深思的事。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世界:在那里没有人会被羞辱,而施予怜悯被视为一种力量。神奇女侠对无辜孩子与企图杀死她的敌人,都一视同仁地保持善意,这种不间断的仁慈相当罕见。她拒绝毁灭麦克斯·洛德,而是恳求他重新找到自己的人性,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奇迹”。当麦克斯终于接受他年幼儿子的无条件之爱时,电影强烈表达,唯有爱能改变我们,使我们从妄想掌控他人、永远想要“更多”的迷梦中醒来。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征服他人
神奇女侠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女性漫画角色,她首次出现于1942年的一本漫画中。她的创造者威廉·莫尔顿·马斯顿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在二战期间觉得有必要创造一个致力于使人们和解,如何转化冲突的角色。
关于和解与转化冲突,我想到另外一部电影《神与人》。这部法国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了一群在阿尔及利亚乡村生活的西斯特修士,在国内动乱时期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影片展现了修士们与贫困穆斯林村民之间深厚的友谊,他们尽力提供医疗照顾和生活必需品,比如鞋子。几位修士都能讲阿拉伯语,研读过《古兰经》,并喜欢拜访当地的伊玛目。当地居民提醒修士们,武装叛乱分子日益暴力,试图建立伊斯兰国。后来,修士们曾结识的塞尔维亚道路工人突然遭到袭击并被杀害,这让修士们也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政府官员提供军事保护,但修士拒绝,他说:“那不是一个选择。”
修士们勇敢地面对出现在门口的武装游击队,冷静而坚定地要求他们将武器留在门外。不久之后,一名曾尊重修士的叛军首领被阿尔及利亚军队杀害,随后另一伙人袭击修道院并绑架了修士们。片尾字幕显示,修士们的尸体于1996年5月21日被发现。片中也提到,两名在绑架中成功藏匿的修士幸存下来,得以讲述影片所呈现的故事。
在修道院里,修士们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抉择:是留在危机四伏的小镇,还是为了安全而离开?在一次严肃的讨论中,一位修士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他们当初选择成为修士,就已经立下誓言,要把一生奉献给服务他人。经过深思,他们一致认为,坚守岗位是他们的使命,即使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将付出生命的代价。
后来,人们发现了克里斯蒂安·德·谢尔热修士在遇害前写给母亲的一封信。这封信在他牺牲后才被打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宽恕与宁静,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
在信中,他这样写道:“我祈祷,当最后的时刻来临,我的心智能足够澄明,既能向上帝和我的同胞寻求宽恕,也能发自内心地原谅那个将要取走我性命的人。也许,我的死会让那些认为我太天真、太理想化的人觉得,我的信念不堪一击。但我希望他们知道,即使是为了这即将逝去的生命,我依然全心感谢上帝。而这份感谢中,也包含了你——我生命中最后时刻的朋友,那个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你。我将你托付给上帝,我在你脸上看到了祂的容颜。但愿在上帝恩许的天堂里,我们能像圣经中那个悔改的‘好盗贼’一样,相遇在祂慈爱的国度里,成为天父怀中快乐的子民。”这是一个普通人,被呼召以非凡的方式生活,成为爱战胜仇恨与死亡的永恒见证。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超级英雄。
《神奇女侠1984》和《神与人》这两部看似迥异的电影,实际上在传递同一个真理: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征服他人,而在于转化冲突;不在于满足私欲,而在于放下小我;不在于消灭敌人,而在于认出彼此共同的人性。
当我们沉浸在《神奇女侠1984》创造的奇幻世界中,我们不仅在享受一场视听盛宴,更在参与一场关于如何生活的深刻对话。这部电影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自己生命中的英雄,不是通过获得超能力,而是通过培养转化冲突的智慧、放下自私欲望的勇气,和看到他人内在神性的眼光。在这个充满分裂和对立的时代,这种智慧或许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属灵财富。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